在2022年县人代会、政协会召开之际,双江县纪委监委制定《关于县人大、政府和县政协换届风气监督检查工作方案》,成立换届风气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会风会纪监督专班、畅通举报渠道、驻团驻会全程“贴身”监督、建立问题线索联查快办机制等有力措施,确保“两会”风清气正。(罗英芳) 图为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杜群忠组织详情进入>>
一个雨后的傍晚,我和朋友徜徉在凤山带有湿气的台阶上,微微抬头,或大或小的朵朵白云怡然自得地飘在天上,一只只小鸟从白云下飞过,在微醉的夕阳中,找寻着归家的路,偶尔有带着泥土气息的湿润空气,伴着习习的山风,从山的那边轻轻地走来,使人神清气爽,台阶两边的亭子和树木,被雨水洗去倦容后,露出清新自然之美。 雨后的凤山,清新得让人有点心动,美得让人有点不能自拔,不经意间,草地上两 朵白色的小花跃入了我的眼帘,这两朵白色的小花,在绿的树、绿的草的包围中,显得势单详情进入>>
在看电视专题片《零容忍》时,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王立科身为警务人员,为什么会毫无职业荣誉感,包庇涉黑组织?调查发现,王立科打一开始进入警察队伍就动机不纯,这和他的家风家教有很大关系。王立科的父亲多年经商,当年是北镇首富,在当地深具影响力,他一门心思要让几个儿子做官。“家风”不立,“政风”必破。正是家风不正,让王立科贪欲丛生,迷失方向,最终在人生的道路上栽了跟头,成为阶下囚。历数查处的落马官员,其腐败行为多与家教不严、家风不正有关。譬如落马的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其所涉及的5起受贿案件中,详情进入>>
三年前,我被选派去到偏僻农村开展驻村工作。在农村长大的我,后来去了部队,再后来转业到了地方,干的工作全与“农”没有任何关系。接下来又要做全新的农村工作,一阵茫然,不知如何适从。但工作还得继续,于是我便从驻村工作队员职责入手,把自己变成地地道道的山村“农民”,一切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几年来,通过辛勤的付出,悟明了人生之道。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时代要有新作为。驻村干部承载着乡村振兴的期盼,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这群驻村干部是基层一线的“生力军”,做好做实驻村工作,干部要驻在基层,塑人铸魂,助力乡详情进入>>
骑行是痛苦的,但也是快乐的,当你选择远距离长途骑行时,是对自己身体极限的一种挑战,是一种新的生活体验,更是一种人生态度。详情进入>>
“现在大家聊天聊得最多的就是巡察组,大家说只要找巡察组,事情就能得到公平公正的解决。”当我们再次来到腰街乡民安村回访时,正在地里进行泡核桃冬季管护的杨大爷乐呵呵地跟我们说道。记忆回到在对腰街乡民安村开展巡察时。我们在走访农户的路上,一个村民悄悄地把一个纸条塞给我们,纸条上写着:“政府补助的发给农户剩余的6吨多化肥被村支书拉回自己家的小卖铺自行销售。” 接到纸条后,巡察组通过深入民安村与农户走访、座谈、实地察详情进入>>
小寒时节,朋友约我围炉煮茶。古朴的茶席上,红泥小火炉冒着热气,一壶古树生普已经放在我的眼前,我端起茶杯,正细闻着阵阵茶香,转头看见朋友茶案边上放着一幅梅花图。朋友是风雅之人,吟诗作画是她的爱好,“你在画梅花?”“是的,我在画九九消寒图。今天我已经画到二九,数着画了十五天梅花了。”朋友笑笑说道。“什么是九九消寒图?”我心生好奇,缠着朋友给我这个文化小白讲讲缘由。原来,“九九消寒”就相当于今天我们喜欢的“打卡”一词,实际上来源于古代。每年从农历冬至那天开始,逐渐进入越来越寒冷的日子,称作“数九寒天”详情进入>>
2021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坚持守正创新,对纪律检查委员会的职能定位、领导体制、产生运行、主要任务、队伍建设等做出系统规范,是推进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遵循。对于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勇于自我革命要敢于刀刃向内。《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论述摘详情进入>>
2022年悄然而至,喜气洋洋之中,年关将近,从以往查处的案例来看,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问题仍是反复出现的“常见病”,易发多发的“节日病”。“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蝇头小利的诱惑,往往会让我们做出原本不太情愿做的事情,一旦开了先河,就容易掉入违纪违法的陷阱。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提高警惕,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坚决守住底线、不踩红线,绷紧纪律规矩之弦,营造风清气正的节日氛围。俗话说:“廉不廉,看过年;洁不洁,看过节。”节点就是考点,作风就是宣言,春节既是展示亲情的窗口,也是考验作风的重要时详情进入>>
时隔多年,当我再次听到家乡的驴铃声,只感觉清脆悦耳,美妙动听,那些儿时的记忆,也在这不规则的韵律中蓦然涌上心头。我的家乡在滇西的一个小小山窝里。记忆里的家乡,周围沟壑纵横,没有一条像样的生产道路可以走。二十年前,家家户户耕地都靠老黄牛。它温和的眼神,不紧不慢的步调,嘴里不停咀嚼反刍的白沫,夏日里长尾巴永远赶不完的牛虻,已成为那个时代人们久远而温馨的回忆。我喜欢老黄牛温顺的样子,吃饱之后,它就静静地卧在地上,尾巴悠闲地赶着牛虻。而我家从未养过牛,只养过一头驴。我曾经问爷爷,我们家为什么不养头牛?爷详情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