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廉政广角

廉政广角

廉政广角

2020-05-18 【纪检人· 手记】当我成为纪检人

2017年4月,我走上基层纪检监察岗位,成为纪检监察战线的一名新兵。上班第一天,我们镇的纪委书记就和开展了谈心谈话,书记说:“小陈,要做好纪检工作,首先要加强学习,其次不要怕得罪人,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当时的我,对纪检工作所知甚少,心中满是彷徨又充满期许。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三年过去了,通过自我摸索和前辈们的传、帮、带,工作也逐步熟悉起来,我也慢慢认识到,上班第一天纪委书记和我说过的话,是打开纪检监察工作的金钥匙。成为纪检人,专业知识必须强。当父亲听说我成为详情进入>>

2020-05-18 【清风文苑】 阳暖花开

中国人对春天的憧憬总是来得格外细腻。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溪边风物已春分”、“水缓山舒逢日暖,花明柳暗貌春分”等诗名,把人们对春天所寄于的美好与希望活泼泼的展现了出来:春天,暖阳、花开,人眼中、心中的一切,是如此舒展,又如此蓬勃。 我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春分一到,雨霁风光,岸柳青青,莺飞草长,燕子北归,小麦拔节,暖阳倾野,油菜花香,流连在春光里详情进入>>

2020-05-18 【清风时评】沧源: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推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

“文山会海反弹回潮,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等形式主义突出问题”等等,这些形式主义问题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背道而驰,受到人民群众的抨击,从中央到地方,集中力量整治形式主义乱象,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思想教育、着力减轻基层负担、完善问责制度和激励关怀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务实管用的举措,释放了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的鲜明信号。让基层减负,能使基层干事创业的党员干部放下沉重的包袱,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直奔基层,更好地投入到干实事、求实效中去,利于精准施策、对症下药,找准基详情进入>>

2020-05-18 【纪检人·手记】敬畏纪律 做自身过硬的“打铁人”

近日,我收看了警示教育片《政治掮客苏洪波》,让我深受教育和启示。该片将这样的反面案例公布于众,为的就是以案释纪、以案释法,进一步深化党员干部的敬畏心。苏洪波在警示片中说到“我没有什么背景,我从头到尾,算取巧较多”。一些精神“缺钙”的干部将他奉若神人,这不禁令人惊叹,更令人嘘唏。在纪检廉洁方面,始终有“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样一句话,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做任何事不能投机取巧。“空手套白狼的掮客被揭穿处分、利令智昏的高官被系数斩落”,再次告诫领导干部,搭天线、找靠山、走捷径,可能会一时得逞、眼前获利,但详情进入>>

2020-05-18 【跟着镜头品诗词】清风润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柳的写意之妙在于:柳色浓绿,柳丝细细,摇曳着温柔,舞动着和气,与春风结下了千丝万缕的牵绊。雨过条风著柳芽,淡黄浅绿嫩如花。(岳艳 摄)《玉壶即事》【宋】 杜范雨过条风著柳芽,淡黄浅绿嫩如花。陂湖漾漾初侵路,蜂燕纷纷各理家。带郭园林仙苑近,送春船舫绣帘遮。芸窗倦倚何山翠,暖霭轻笼日脚斜。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王廷彪 摄)《采桑子 · 群芳过后西湖好》【宋】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详情进入>>

2020-05-18 镇康:“1+1+N”片区协作办法释放“改革”效能

镇康:“1+1+N”片区协作办法释放“改革”效能详情进入>>

2020-05-14 【清风文苑】立夏了,写点文字送别春天

立夏了,天气变得炎热起来,恍恍惚惚之间才发现春天已经悄悄的离我远去,该如何送别她呢?写点文字给她吧,纪念她的滴滴柳翠、点点鸟鸣、声声花开、微雨燕飞、红杏青瓦以及诗和远方......初春,面拂缕缕春风,挽一卷草长莺飞,或唐诗或宋词,在书墨芬芳里邂逅属于春天的文字。诗词中的春天,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音符跃动,也是“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的晶莹剔透;是“早被婵娟误,预妆临镜慵”的怠倦,也是“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的惆怅;是“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的幽静,也详情进入>>

2020-05-13 刹住“形式主义”歪风

曾经网上一篇名为《一群正被毁掉的乡村孩子》的文章引发各大媒体的关注和讨论,而这一切皆源于一名基层的乡村女教师剑指形式主义,并发出了最真实的呼喊。从发文之初被要求深夜进城做说明,到引发舆论关注后州委、州政府积极回应舆论,并承诺县教体局不会为难该教师今后的发展,“若有任何刁难,找我本人”。可以看到事态在朝着良性的一面在发展,可是由此引发的思考却不得不引起关注!形式主义的根源到底在哪?为什么屡禁不止?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详情进入>>

2020-05-12 【清风文苑】母亲的背篓

在我的家乡,背篓是父老乡亲一辈子离不开的生产生活用具。从我记事起,母亲就用它背米、背茶叶、背菜、背猪草......年复一年,从冬天背到春天,母亲从一个年轻能干的农村妇女背成了一个头发斑白的七旬老人了,漫长的岁月里,记不清母亲背坏了多少个背篓,正是这些背篓背起了母亲的希望,背起了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简单幸福,背着我儿时的梦想......而留在记忆最深处的,不是母亲背篓中的茶叶、食物,而是母亲每个集日从街上背来回来的报刊和书籍。母亲文化不高,书只读到小学毕业。据说母亲小升初考试后,外公天天催促着去城里详情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