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语出《汉书·刘向传》:“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正,即正气,它代表着一种正义的精神和堂堂正正、至大至刚的人格力量。《史记·礼书第一》曰:“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司马迁认为有周以来,礼崩乐坏,世风良莠不齐,他号召人详情进入>>
中国人历来“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这句古语,出自苏轼的《上初即位论治道二首·道德》。在这篇文章中,苏轼指出了至诚的重要性。他认为,至诚就是“推赤心以待之,不可以丝毫伪也”。 早在《中庸》中,“至诚”就已经出现,并被提到了道德修养的高境详情进入>>
俗话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声不仅在人去之后,在人去之时就会有生动的反映。 三国时期,陆绩任郁林太守,政绩显著,为官清廉。任满东归时,陆绩须取海道返乡,船夫看到他一家所带物品实在太少,恐难抵抗风浪,建议他再带一些东西上船。恰巧岸边有详情进入>>
古人说,“无事此静坐,有福方读书”,那种怡然自得之态,如其人可见,其声可闻。扬州自古以来就有好读书的传统,始于何时,源于何人,无法确定。不过董仲舒任江都相,其好学传统对扬州的影响应是确定无疑的。唐代,扬州为东南重镇,节度使皆以道德儒学,如高详情进入>>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误。那么,君子该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犯下的错误? 在《论语》中,曾子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详情进入>>
在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君子人格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只是对统治者及官员的通称,孔子把这个只是身份、地位含义的称谓变成了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不管是讲为人还是讲处世,孔子都强调要做君子。《论语》二十篇,从第一篇《详情进入>>
中国有一句俗语:“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财富是有限的,道德的力量却是无穷的。家风的传承不仅是道德的衍生,更是优秀品质的延续。良好的家风熏陶是为人子女无价的财富,也是一个家族一直兴旺下去的必备详情进入>>
“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天教称放翁。侧船篷,使江风,蟹舍参差渔市东,到时闻暮钟。” 宋代诗人陆游《长相思》描写的正是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长河、西兴一带钱塘江滩的旖旎风光。 千年之后的长河街道高楼林立、商业发达,一派现代都市风情,详情进入>>
丁宝桢丁宝桢(1820-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牛场镇人,晚清名臣。咸丰三年(1853年),33岁考中进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岳州、长沙知府,山东巡抚、四川总督。去世后朝廷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入祀详情进入>>
1914年,23岁的陶行知从金陵大学毕业,在毕业典礼上,他宣读了自己的毕业论文《共和精义》,其中专辟一节讲“共和与教育”,他认为:“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陶行知由此做出了为实现民主共和而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生选择。 详情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