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展“挂包帮”工作以来,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和栗树乡慢干村“亲家”结缘五年了。五年来,我们从陌生到认识,从认识到交心,从交心到互帮互扶,共商致富之路。感情在结对帮扶过程中慢慢积聚,“亲家”关系在帮扶中越结越牢。
时光如流水,而我,在光阴流转中记录下了和慢干村、和挂钩户的一段段“流水账”。
慢干村位于澜沧江边,在开展“挂包帮”工作前,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云县人,我竟然没有听过“慢干”这个村名,记得第一次到慢干村走访,乡路崎岖,一路颠簸到村委会时已经晕头转向,喝了杯热茶后,我又坐在一辆摩托车后面继续颠簸之旅,感觉全身都颠散架了,终于到了挂钩户家,勉强完成了第一次走访工作,那一天,我早上7点从县城出发,晚上10点多才回到县城,整整一天,脑子里都是从乡政府到村委会那坑坑洼洼的山路。颠簸,这就是我对慢干村最初的印象了,而挂钩户,因为交谈不多,印象也不太深,后来,陆续又进行了几次走访,慢干村的路还是那样难走,有时候,乡上到村里仅有的土路都不通了,我们不得不“曲线救国”,坐车到大朝山,再坐船,坐摩托车,几番辗转才到挂钩户家。
慢慢地,也许我逐渐适应了舟车轮换的走访方式,也许和这个小山村的感情一点一点积攒起来,我觉得走访不再那么辛苦了。有时走访刚好和赶集的群众一起坐在船上,他们也许叫不出你的名字,但他们都友善的笑着,让你知道他们认识你;有的干脆指着你说,“你就是挂钩我们村某某家的。”下船后,给挂钩户小伍打电话,80后的他一句“你到了吗?我来接你”后,就只听见电话那头摩托车的启动声,不一会儿,他到了,我坐上摩托车后座颠簸着到了他家,我们坐在院落里,聊扶贫政策,聊今年收成,也聊隔壁大娘家外出打工的儿子今年过年有没有回家……这一幕,和我每次在过年过节的时候走亲戚一样。
后来,随着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乡政府到慢干村的硬板路修通了,走访中在路上消耗的时间比原来缩短了差不多四分之一,我挂钩的老安家、小伍家都建起了砖混房,老安的大孙子上小学了,双胞胎的小孙子明年就要上学前班了,儿子、儿媳做钢筋工,如果有活做每天每人200元左右工资,小伍家新添了“二宝”,老大开始上学,小伍还获得了村里的公益岗位,老安和小伍们计划着,等大家都再宽裕一些,争取上面帮一点,群众出一点,把村委会到他们组的最后一公里路硬化了,他们还期盼着,能够建起一条沿江公路,那么他们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将会迈得更快、更坚实。
如今,说起要到慢干村走访,我们都会有些许期待,期待着看这个村庄的面貌日新月异,一路畅通无阻的到村委会,和早已熟知的韩支书、肖主任等村干部唠上几句,到挂钩户家聊聊天,充实的走访让我们真实地看到了脱贫攻坚给广大的农村和农民带来的变化。
“扶过贫的人就像打过仗一样光荣,也会像插过队一样难忘。”我对挂钩户的帮扶真的很少很少,但是,和他们一起经历了努力、变化的一段岁月,和他们结下的深厚情谊,已经深深记录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今后奋进的坚强动力,鞭策着我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为改变家乡朴实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而继续努力!(查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