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对于广大中国农民来说,是一个温暖的词汇。所以,一路走来,我记下了那些扶贫路上的故事与感动。那一条条走过的路、一个个遇见的人、一幕幕留存的记忆,就那样自然而然地植入心间.
我们的扶贫挂钩村有很多核桃树,有阳光的下午,站在村委会门口往下看,一间间民房在绿荫里忽隐忽现。路上,不时有村民挑着担、背着篮,或是骑着摩托车经过。偶尔,会有小狗跑出来汪汪叫,还有母鸡带领小鸡出来觅食。路边,是玩得不亦乐乎、全身上下脏兮兮的孩童。
生于乡间的我,对这样的场景总是有着无比的亲切感。吹着田间的风,与村民闲话,那种淡然,会让人拥有更广阔的气概,放下心中的羁绊。
接着,就是思考自己能为村民做些什么?
当得知这里很多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只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时,我们几个同事相约一起来到孩子们所在的学校,与他们一起欢度“六一”儿童节。
那天,我们带着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书包、水彩笔及精心挑选的各种儿童书籍,早早就来到了学校。在操场上,孩子们给我们系上了鲜艳的红领巾。主持节目的小朋友拿着话筒说:“今天,在我们的节日里,来了一群叔叔阿姨,他们的胸前都戴着党徽……”
听着孩子们的欢笑声,在一片红色的场景中,我泪眼蒙眬。
看完孩子们表演的节目,我们来到阅览室,与孩子们一起阅读书籍。如今,我清楚地记得那些书的名字——《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读唐诗》《念童谣》《学成语》《唱儿歌》《世界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
读书时,一个名叫阿蓉的四年级小女孩一直坐在与我们一同前去的杨大姐身旁,一边读一边向杨大姐问这问那。在那一问一答、一言一语间,我仿佛看到了母女相处的样子。
阿蓉说,她的父母都在上海打工,一年只有过年时会回来一次,平时她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我问阿蓉:“你想爸妈吗?”
她说:“平时跟同学们在一起,不怎么想,但晚上睡觉时会很想。”
杨大姐问她:“长大了想做什么?”
她说:“想做一个像你们一样的人。”
走出校园,一同前去的同事阿萱说:“我很喜欢今天的仪式感。”说完,她带着一份毫不掩饰的纯真,开心地笑了。
人与人之间,有了这样一种亲近的依托,有了这种像朋友一样可以言说的情感,才是真正的融合。所以,走在扶贫路上的我们,与所挂钩的农户,从并不相识的人,成为了一起闲话家常、谋划未来、时常牵挂的亲人。
李大婶一家是我所挂钩的农户,今年春节前,我给她家送去米和油。刚建好的楼房被她收拾得干干净净,一家人坐在刚建好的新房里,说着即将到来的春节,说着来年的计划,说着小女儿到外地工作的种种……那种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让置于其间的我幸福满满。
从李大婶家出来,走了大约15分钟,我来到停车的地方。发动车辆时,豆大的雨点从天空飘落。
这时,我的电话响了,李大婶在电话那头说:“阿妹,你到哪了?下雨了,你找个地方避避,我给你送伞过来。”
“我已经到车上了,谢谢你,李大婶。”挂断电话,有温润的东西在心间流淌。
往回走,雨中的民房一间间从车窗外划过。我知道,在那房子里,此刻有温暖的火炉,火炉上翻转着糍粑,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心满意足围坐在火炉旁,天南地北地聊着天。
扶贫之路,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道路艰辛。在这条路上,那一张张为帮助村民脱贫而晒黑的脸庞,都是值得尊重的。
未来的日子,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凤庆县纪委监委 史艳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