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换了工作单位,扶贫挂钩户也相应有了新调整,从栗树乡的丙必利村调到了后箐乡的忙弄村。同年底第一次去走访新的挂钩户,该两户家境不算特别困难,属已脱贫户,但又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正是这样特殊的两户平凡人家,带给了我内心很大的冲击。
人人皆知的“鲁文犟”
村干部跟我介绍情况时插了一句“这家是村里最较劲的了”。我一听,心里不免有些打鼓,不自觉地就在自己与挂钩户之间划了一条线。进了门,是个传统的农村标准院落,三间土木结构瓦房,正房、厨房和面楼,楼上楼下挂满了金黄的玉米,面楼一楼关着牲口。老鲁一家人热热情情,交谈唠嗑中得知,老鲁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患有间歇性的精神病,30来岁只能呆在家中帮父母放放牲口,看看家;二女儿结婚育有一女,丈夫却遭遇车祸身亡,母女俩只好常回娘家住;老鲁两口子想要搬到村边盖新房,那里地皮要宽一点,只是资金、劳力都是大难题。我听着听着,一边给他们讲讲政策宽宽心,一边又心里酸酸的,沉沉的……
之后,老鲁会时不时地给我打电话,路边有根电杆影响盖房运料子,新家用电只是从烤烟房临时搭接的,邻里张三李四家又如何如何……各种家长里短。老鲁说的情况,我会跟村委会和单位里的驻村干部了解核实,请他们帮助处理;对于邻里间的磕磕碰碰我也会劝他,虽然自己连话都说不顺畅,但老鲁偶尔会说“给你打完电话,我心里也好过多了”。一来二去我们就越来越熟了,老鲁在电话里自我调侃“我们村里人都叫我鲁文犟,我不是犟,什么事情总要有个说法嘛”。
两年来,老鲁的新家园一天一个样。2019年底,我去时只见一幢两层高的新楼房拔地而起,楼顶晾晒着黄灿灿的玉米。我们坐在走廊上,老鲁的妻子跟我叨叨“盖这个房子,始终不是年轻时候,两个搞极了,样样都要自己操心做完,欠了一堆债。”“这个院子还要打点堡坎上来,再打一半的地坪,另一半就留着种种菜。还要单独盖间厨房,这样不会弄脏新房子,厕所也要做一个。哎,一样一样来,搞不赢。”
今年春光满山的四月,老鲁的妻子在电话里跟我唠,“这久忙栽秧。我家的已经栽完了,我又帮村子里人栽,每天有点收入。哎,一下都舍不得闲,不疼不病就要一直做着,看看别人好像也有得闲呢,就是自己舍不得闲,差账,要想办法赶紧还。”六月份我去了一次,走廊上堆放着建卫生厕所的器材,老鲁在院子边给我们摘了鹅黄诱人的芒果,我们坐在崭新地坪的院子里埋头啃芒果。
11月份去,一进大门,独立的厨房,独立的水冲式无公害卫生厕所一应俱全,新楼房亮堂堂,院子宽敞有余,家里家外拾掇的干净整齐。牲口继续养在老家,人畜分离清秀舒适多了。院子周边的小菜园生机黯然,辣椒茄子挂满枝,青菜和豆苗绿茵茵,拐角地里是新栽的葱韭,翻新的泥土晒得刚发白。这模样,比城里人都要讲究起来了。“电接好了嘛?”“接好了,我相当满意了,电表都换成了新的。”接触这么久,好像第一次听到老鲁如此轻快的言谈和极高的评价,我内心也由衷地感到高兴。“猪养得10多个,不算小猪仔,要杀吃两个,可以卖七八个;牛有八条,可以卖两条,卖完了就还账。”老鲁要忙着下地收玉米,我呆了一小会儿就出门,他给我指着河那边的一块玉米地说“今天要去那里收,婆娘人先去了,我知道你要来在家等你。收完了要去帮小姑娘家搬砖,她家今年盖房子。”咦,突然间才发现,不知不觉中所有的事情都已朝着好的方向在发展。
其实,这个“鲁文犟”也不怎么犟嘛,而我更觉得他们一家就是凭着这一股子“犟劲”,犟着不低头,犟着奔向前,一步一步把生活犟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以手为眼修筑人生路
第一次走访时得知该户次子双目失明,我就有意识地避开去触及人家的痛处,而进一步交谈中却意外得知,这小子竟会修车,我瞬间就被震撼了,心里顿时肃然起敬,佩服得五体投地。
现今21岁的鲁文平,十二岁时因角膜炎手术失败导致双目失明,父母为此碎裂了心,不知道自己的儿子要如何面对这一生……太阳每天照常东升西落,日子总要过下去的。父亲有一张二手摩托,经常出毛病,文平就自告奋勇地给父亲“修”摩托。万事开头难,我总觉得无法想象,什么也看不见的他要如何去学做这个正常人也有难度的技术活,我问他“你是跟谁学的?怎么学的?”“没有跟别人学,就自己做。”我仍不甘心,几次想从他口中抠出一些诸如“寸步难行、难如登天”,或是“闻鸡起舞、排除万难”之类的情节,来给我的文稿增色,想不到他总是轻描淡写地道“不觉得难,头两回就是用心记好,怎么拆下来,再怎么装回去。修过一次就知道了”。言语简单、朴实却不失坚定。哪能不难呢,只不过是当我们翻过了一座山,再回望来路时会发现那一路的坎坷都不足一提罢了。“我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就靠一双手一点一点摸着摸着学,摸着摸着做。这段时间大家都用摩托车拉玉米,车子出毛病的情况也多,他还有点忙。”父亲悠悠地说。“他记性特别好,一遍就不忘。以前修车遇到问题还会打电话问我,现在都不问了,我事情多顾不过来,村里人修车都去找他。”同村开修理铺的师傅这样说。
修车四五年来,文平在当地已小有名气。村子上下哪家摩托、拖拉机坏了都去请他修,如果车子开不动就请人去家里把他接到事发地。有时候别人修不好的车子还要请他帮忙,有的修理工遇到问题也会打来电话与他交流技艺,他的修车业务范围扩大到附近的忙亚村,忙怀乡的丙茂村和大门街村。
手艺好,人缘自然就好,小伙伴们称他为“修车大师”、“真正的男人”,哪个进城办事,方便时会把文平也捎上,带他到城里走走,玩玩,回家时又把他带回来。我在微信里跟他聊“去了你家几次都见不到你”,他说“我忙的,你怎么能见到我,要么去修车,要么就跟小伙伴出去玩了,有时候出去一两天才回家”。好家伙,这小日子有声有色的,根本就不是我心中预设的盲人生活,我总以为他失去了双眼的生活就是宅在家里。我也认为身处逆境的人若要华丽转身,付出的艰辛肯定要比常人多,他们的身心煎熬或是成长的经验也要更丰富一些。可是在文平身上我一点也感受不到类似的沉重,或者说是惊奇,至少现在已经没有了。反而是他的这份平淡和乐观感染了我,也惊艳了我,让我有些自愧佛如。
这个不向命运低头的男孩,除了修车,还有家里打扫卫生、杀鸡煮饭、家电安装维修他都能做,使用智能手机,玩微信刷抖音一样也不落下。双目失明的他有一颗明亮的心,不仅不给父母操心,还替父母分忧解难,增收创收。我想,我们每个人活着的意义莫过于此了,不一定要惊天动地,但一定是尽心尽力做好自己。
脱贫攻坚的路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尽了一份心,出了一份力,而我却让两个挂钩户给上了一堂触动心弦的励志课,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精神食粮。此番挂钩帮扶,与其说是我帮扶他们,倒不如说是他们帮扶了我。(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