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如一张白纸,家教家风如何,人生色彩便如何。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正所谓家既是人生的“出发地”,也是人生的“修炼地”,家庭、家教、家风至关重要,千家万户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重家教、守家训、正家风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前有司马光教子有方,其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他的《训俭示康》传诵至今。后有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子女要坚持原则、不搞特殊化,曾说:“靠毛泽东不行,还是要靠你们自己去努力、去奋斗。”人民公仆焦裕禄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能看“白戏”;“改革先锋”杨善洲不让家人搭“顺风车”,说“配公车是用来干工作,不是用来拉家人的”。
家风,有关传承,有关教育,无关方式,它是一个家庭的道德行为准则,也是一种处事方式,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我的爷爷曾经是位老支书,在我的记忆里,他不总是在家,把家庭生活重担都丢给了奶奶。他时常跟我说:“大孙女呀,一定要好好读书,长大后做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说起爷爷,家乡的老一辈人无不敬重他,总说他清正廉洁、为人和气、总为群众着想,是顶顶的“老好人”,而他也总说:“作为一名党员,为人民服务是职责所在。”爷爷用他的一言一行教导和影响着子孙成长成才,我的爸爸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妹妹成为了一名白衣战士,而我成为了一名基层公务员。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风作为一种集体认同,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人心、成风化俗。北齐颜之推“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的廉洁齐家思想,蜀国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君子之道,清代朱柏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节俭思想等等,都是我们建设优良家风的“指南针”。让我们始终秉持初心,坚守使命,以德修身,廉洁齐家,更加注重家庭建设,更加注重家教培育,更加注重家风传承,让优良家风代代相传,让清廉文化永葆青春。 (张汝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