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廉政广角 >> 清风文苑
【清风文苑】我心中的那座桥
发布日期:2020-09-02 08:45:10    信息来源:凤庆县纪委监委

       第一次见到青龙桥,是十五六年前的事了。从那以后,青龙桥就一直搁在心里。这个有阳光的空闲秋日,听着舒缓的音乐,抿一口茶,突然就想写写那座安放在心里的桥。

记得那是2004年,国家“西电东送”战略标志性工程小湾电站在凤庆县境内修建,而青龙桥和漭街渡大桥也将随着小湾电站水库的蓄水而永沉江底。

朋友说,一起去看看青龙桥吧。

好吧!我们一呼而应。于是背上背包,带上相机,从凤庆县城出发,乘车到小湾政府驻地,再搭船去青龙桥。

在船上,远远的,我就被青龙桥两岸桥头楼房的青瓦白墙、飞檐翘角所吸引,我久久地抬头仰望着它们,它们在阳光下泛着光,伟岸挺拔却不失柔韧坚贞。

桥上有很多人,他们或凭栏远眺,或驻足看桥上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或与家人、朋友一起合影留念,或在桥面上慢悠悠地走着......我想,每一个在这一时刻到这里来的人,都是想一睹青龙桥在这一崇山峻岭中的最后雄姿。

这座修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的青龙桥,是中国交通史上著名的茶马古道的咽喉要塞,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是内地进入云南临沧的必经之道,十余次被毁,十余次重建。这里走过叱咤风云、享誉中外的名人志士、英雄豪杰,走过络绎不绝的马帮,也走过抗日远征军的千军万马;这里的每一股铁索,都沐浴过枪林弹雨;每一块木板,都铬下了历史的深深印迹。

船靠岸,我们迫不及待的走上桥。走在前的一个朋友动情地说:“这就是创造了中国古代桥梁建筑上的牛鼻子洞、高桥飞虹、桥楼江关的‘绝世三奇’的青龙桥呀,我要好好的拥抱它......”

而我,则不紧不慢去找寻两端的石壁上所刻的诗词对联:“报罢南闱十一秋,苏秦已敝黑豹裘。题桥漫自追司马,气阻长江水不流。”、“何处骄龙逃至此,一卧长波永不起。天公不使龙飞去,削壁千丈筑囹圄。”......

不知当年,行走于高山峡谷间的文人墨客们,初见青龙桥时,内心涌动的是何种情绪?何种感怀?于我,在喧闹中安静地读他们留下的文字,去感知这座作为茶马古道咽喉要塞的古桥,去找寻留在这座桥上的文化,去遥想那一段历史,心间漫溢出许多情素。我仿佛听到,山间传来马玲声和赶马阿哥的吆喝声,在桥亭煮茶的老者缓缓起身,看着远处的青山和云天,等着马帮到来,品茶慢谈。

我特别相信“行走”二字里所蕴藏的一种力量。当年,南来北往的马帮用行走把丝绸、百货、布匹、盐巴以及中原文化撒播到凤庆,把凤庆的茶叶、药材以及民风民俗遥遥传播。而青龙桥,这座昆明通往滇西的便捷茶马大道,是凤庆连接世界的大通道,无数的商人、文人墨客、马帮一路跋山涉水之后,在这里休整,然后带着梦想出发。而这,也是青龙桥超越桥本身的意义。

那天离开青龙桥,太阳已偏西,我站在离开的船上久久凝望它最后的雄姿,直至它在视线里完全模糊、消失。

公元1639年的一天,不知离开凤庆的旅行家徐霞客来到澜沧江边,乘一叶小舟北渡澜沧江时是否也这样凝望。可以确定的是,我们都在告别,他告别一个地方,而我,是告别一座桥。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再次重见青龙桥,是2017年。

为保护青龙桥这一国家级的文物,省、市、县组成的勘察设计组多次对青龙桥进行了勘察、测绘,勘察设计及施工人员对桥两端进行了认真的考古发掘和清理,全面详尽地收集、保存了现有资料,包括测绘、照相、录像、文字、复制模型等,对从原桥拆下的所有构件进行残损鉴定、分类编号,通过人力、畜力、船运、汽车运到搬迁点,同时对桥旁的摩崖石刻,进行化学清洗、加固、封护等,然后用电动珍珠锯进行分块整体切割,随青龙桥一道进行易地保护。

2004年,青龙桥由云南省移民局委托云南省考古研究所将其搬迁到凤庆县凤山镇金平村境内的红龟山加以重建。2017年,青龙桥得到“涅槃重生”,曾经横跨澜沧江的青龙桥,经过工人们的不懈努力,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

那是初春的一天,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青龙桥上,红艳艳的三角梅在道路两旁缠绵盛开,柳芽、茶芽、犁芽......还有很多不知名的树芽儿一个劲地长,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泽。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拿着风车从桥上奔来,风车随风飘动,我把相机的镜头对准女孩和风车,美好瞬间定格。

一同前往的闺蜜站在桥上凭栏远眺,转过脸来对我说:“再见青龙桥,对于凤庆人,如故友重逢。”

“是呀,这桥,是安放在每一个凤庆人心中的故友。”我说。

说完,我们相视而笑,然后各自安静享受桥上的时光。

董卿说:“世间的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就有了生命。”

与青龙桥再次相遇,有一种欢喜,淡淡地从心中流泻出来,温暖如初。(史艳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