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位于享誉世界的滇红之乡凤庆,滇红茶之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欢迎,就是因为有爱茶如命的滇红人,这里的人们每天都要喝茶,大家喝的是茶,品的却是是人生。
我爷爷是一个很喜欢喝茶的人。他每天早晨必须做的事情就是在火堆旁用小泥茶罐烘烤自制的茶叶,不停地抖着茶罐,让茶叶在茶罐里翻山倒海,目的是让茶受热均匀,释放全身的香气,有此顾称为“百抖茶”。更有意思的是,在抖茶的过程中,嘴里还碎碎叼叼地念着些什么,就像和尚念经一样。我常把耳朵凑到爷爷嘴边,可也没听懂他念什么,心里很是好奇,我问爷爷,这念叨的是什么?爷爷只是漫不经心的说,是一些祝福的话语。此时,我仍不明白爷爷念叨的祝福语是什么,大概是一种愿望的寄托吧!爷爷往烤好的茶里倒入热腾腾的水,顿时茶闹腾起来,茶香满屋。因为对茶的喜爱,爷爷总是带着爸爸在自家地里种上茶树。如今,茶树长得很茂盛,而爷爷却走了。
许是受爷爷的影响吧,爸爸对茶也情有独钟。改革开放后,农村人也学着做生意,爸爸是受到改革沐浴的前沿人。那时,农村还没有通车路,只能赶着马儿驮运货物。爸爸做的就是茶叶的生意。他把别人家的茶叶收购来,用马驮到县城上去卖,又从县城上驮些百货回村里卖,一趟来回就要好几天。虽然很辛苦,但我们家也从此日渐富裕起来。爸爸的茶生意越做越大,见识也日渐丰富起来,想法也日新月异。爸爸说,他有一个梦想,就是在那光秃秃的山头上种一片好的茶。于是,他在那二百多亩的荒地上开垦,想让自己的梦想开花,可开垦是多么的艰难。因为这块山地多年未种植,杂草丛生,石头铺地。我多次劝他放弃,可他还是坚持。为了照顾这些小茶苗,他在小茶园旁盖了一间简陋的小房子,住在了那里。下雨的季节,他挖排水沟,怕泥水冲到小苗;炎热的季节,他又拖着水管,给小苗浇水。他照顾小苗,就像照顾初生的婴儿一样。小茶苗一天天长大,如今,200多亩的小茶园,一片葱郁。父亲的坚毅,让我敬佩,他用自己的努力,告诉了我“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小茶树努力地生长,抽出嫩芽,是来回馈父亲汗珠的滋润吧!
父亲是一个做事很认真的人,他做茶就像做人,诚实,容不得半点马虎。他从采茶就有严格要求,他对采茶的工人有三禁“一禁用香皂等有味道的东西洗手;二禁添抹香脂,口红;三禁不按要求采摘。”他说,那些有异味的东西会影响到茶的天然纯香,严把采茶关,是做出好茶的前提。在制作绿茶中,他都是纯手工用小铁锅炒,这样炒茶对火候有严格要求,火太旺,茶翻不及时会炒焦,火力弱也不行。所以别人在炒茶时,他都要在旁边做指导,有时亲自示范。制做红茶更有技术的要求,父亲一直钟爱于红茶,可在试做几次后,制做出来的红茶,从口味到色泽,都差强人意。于是,父亲买了很多书,开始钻研红茶的制作工艺,可他只是小学文化,很多字都不认识,我就成了他的小“老师”,周末帮他解答疑惑。父亲已60多岁了,我很担心他吃不消这份苦,屡次劝他放弃,可还是徒劳。
每次回家,我都要参与到制茶的队伍中。有一次,我不小心把茶弄到了地上,我慌忙捡起来,可还是被父亲发现了,他严厉地批评我说:“弄在地上的茶已脏了,不可以再制做,你怎么还捡起来呢?”我不以为然的反驳道:“爸爸,您干嘛这么认真,反正别人又看不到。”父亲听了,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做茶就像做人一样,要诚实守信,要认真,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吃到放心茶,我们的茶才会受到更多人的欢迎,我们的天地才会更辽阔。”听了父亲的话,我惭愧地低下了头。
父亲对茶的执著,也深深地影响了我的弟弟,这种影响是浸入灵魂的洗礼。有一次他去北京学习,回来时我们去机场接他,他拖了一个又大又重的箱子,我还暗喜,肯定是给我们买礼物了,可回到家打开一看,满满一大箱子全是各种小茶杯,真是不知该说什么好。更有趣的事,他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字时,竟取了一个与茶有关的名字,可见他对茶的喜爱。他下班回家或是周末,第一件事就是泡上一壶好茶,他和没满四岁的儿子喝茶时要穿上汉服,才开始品茶。
每年春节,我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总少不了品茶这一环节。爸爸总是把他制的各种茶拿出来,让我们品尝,然后各抒己见。爸爸在这里得到赞扬和改进的意见,他并乐开了怀。在团圆宴上,我们没有酒,没有饮料,只有茶,举起茶杯碰一下,所有的祝福都在茶水中,真是“茶中满是福,情系盈心窝。”(李世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