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家,穿过农贸市场,一股棕叶香扑鼻而来。蓦然记起,端午节快到了,不自觉地,想起了屈原,想起了汨罗江。
汨罗江,一个我没到过的地方。很小的时候,我在语文课本上知道了它的名字,与屈原的名字一起。随着年岁的增长,课本上的许多人名地名,我都日渐忘却,但屈原与汨罗江,却渐渐清晰,一直在内心深处。
每个端午节,人们或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蒿草、艾叶,或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纪念屈原。
他的诗文、他的理想,他的坚贞、他的不屈,在历史的沉淀中,成了众人共同的精神图腾。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楚国的月亮,柔美婉静。月光下的诗人,吟咏着《离骚》,凭着不屈的信念,一步步向前。一路上,没有妥协,没有背弃。当诗人纵身投向汨罗江的一刹那,用“至死不渝”向人们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和一名老友聊天,天天朝九晚五的我们,自然地谈起了最近的一个节日端午节的放假问题。她说,现在国家规定的假期很有人情味,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放假。这个端午节,她打算回家陪老父老母吃吃粽子、拉拉家常,内心会得到很大的平静。
我说,其实端午节对于每一名中国人来说,都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种情结。
随后,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屈原。她说,是屈原提升了端午节的文化品位,所以这个节日,很多人会用各种各样的文字来纪念他。
我说,我也打算如此。
她说,这是最好的纪念。
跟老友说再见时,想起了儿时常听到的一首关于端午节的歌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记忆中,端午节前后的乡村,会不时飘起淅淅沥沥的小雨,农家小院的桃李,闲闲地一枝枝探出墙外,枝头纷繁热闹的果实,一阵风吹过,妖娆多情。站在古老的村口,像是站在某段历史的端口,心事飘然。
傍晚时分,推开一扇农家的院门,能看到一家人围坐在桌边或火塘旁,兴致勃勃地讨论该如何过端午节,要吃些什么。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更是掩不住内心的欢喜。那日子,祥和殷实,轻轻地触动人心。
那时的祖母,会在端午节临近时,把从山里拿回来的粽叶洗好,分给左邻右舍,与人说着年轻时在老家过端午节的一些事,眉稍间有淡淡的幸福涌现。
如今,祖母已离世多年。对于这个一字不识的农村妇女,端午节的意义,那个叫屈原的人,或许她都不知道。于她而言,淡泊而平静的生活,在节日里为家人做出香喷喷的粽子,是她的幸福所在。
那是无数山里女人纪念屈原的一种方式。(史艳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