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廉政广角 >> 清风文苑
【清风文苑】母亲的背篓
发布日期:2020-05-12 09:14:59    信息来源:永德县纪委监委

在我的家乡,背篓是父老乡亲一辈子离不开的生产生活用具。从我记事起,母亲就用它背米、背茶叶、背菜、背猪草......年复一年,从冬天背到春天,母亲从一个年轻能干的农村妇女背成了一个头发斑白的七旬老人了,漫长的岁月里,记不清母亲背坏了多少个背篓,正是这些背篓背起了母亲的希望,背起了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简单幸福,背着我儿时的梦想......而留在记忆最深处的,不是母亲背篓中的茶叶、食物,而是母亲每个集日从街上背来回来的报刊和书籍。

母亲文化不高,书只读到小学毕业。据说母亲小升初考试后,外公天天催促着去城里“看榜”,而母亲知道,榜上一定没有自己的名字,母亲因为患严重哮喘病的外婆挑水太远辛苦,决定不继续去上学了,所以母亲考试答卷也没有做完,就回去帮家中干农活了。

就这样母亲回家做起了农活,在生产队里为家中挣工分,每天去山坡下把外婆的水缸挑满水,背着背篓去采茶、打猪草,不让外婆为去挑水而累坏身体。水桶和背篓一直伴随着母亲,直到九十年代后,改革的春风让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来水进入了每个普通的农户家中,母亲的水桶才完成了它们的使命,光荣退休了,母亲再也不用为挑水发愁。而那些大大小小的背篓,直到现在母亲还用它来背这背那,一天也舍不得离开它们。

八十年代中期,我读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村里已经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母亲把家里分到的茶叶卖到初制所,经济收入增加了,生活有了一些好转。

那个时候好多人家把钱存到信用社,渐渐的有了一些“千元户”、“万元户”,一时间那些人家风光得很,让人很是羡慕。而我的母亲,却没能让家里成为那些让人羡慕的大户,因为家里的钱,大都被母亲变成了一篓篓的书,花在我们姐弟身上了。

家乡的小城五天赶一次集市,每个集日,我们一放学就往家跑,因为母亲总会在我们放学的时候赶集回来。那时候文化生活很匮乏,母亲惟一能做的就是多为我们买些书籍阅读,增长一点课本学不到的知识。

母亲回来了,背上的背篓一放下来,我们三姐弟总是争先恐后跑上前,去看看母亲又给我们买回些什么书。母亲放下背篓,顾不上擦去脸上的汗珠,先把《小学生》《小学生优秀作文》《少年文艺》等书刊从背篓最上面拿出来给我们,那是母亲在县城邮政报刊零售点和新华书店给我们买回的书籍,等我们开心地如饥似渴去看各自喜欢的书后,母亲才把背篓底下的猪肉和时鲜蔬菜拿出来,那时候我的奶奶年迈,而我们姐弟年小,母亲总是说老人和孩子需要营养,买了书、买了菜,母亲的茶叶钱总是攒不起来,所以我们家总是成不了万元户

这样用背篓背书的时光,一直持续到我们初中毕业后,到县城里读书上学,能用母亲给的零花钱订阅报刊了,但母亲背书回来时心底的喜悦和欢欣是无法替代和言传的。母亲为我们姐弟背了多少书,我们都记不清了,在简单而快乐的日子里,母亲教会了我们要热爱读书,母亲说外公希望我们能知书识礼,母亲听从了老父亲的叮嘱,对儿女言传身教,我们姐弟三人长大后虽然没有成为名家和大款为母亲脸上争光,但都没有成为社会的负担,都用自己的劳动在社会上立足,不用让父母操心,我那贫穷的母亲!

长大以后,我从事了纪检监察工作,作为一名普通的执纪者,我们的世界是简单平凡的,没有喧嚣和热闹,清贫和寂寞是我的选择,我才逐渐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母亲希望我不仅有衣服做铠甲,也有一本好书做软肋。

有人说补给知识和充实自己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没有一种能绕过“读书”这件事。一个人漂亮的外表是不是空洞,与人相处是不是不卑不亢,还有得体的谈吐,眼神中睿智光,都连接着自身的知识储备。我深以为然,纪检工作需要的知识是宽泛的,不学习就会连一些常规的工作也不会做,更不用说在查办案件上与对手斗智斗勇。感谢我贫穷的母亲,教给我爱读书、爱买书的习惯,甘于清贫的生活,宽心对待际遇的变化,保持淡定的内心,母亲说“愿做泥鳅,不怕污泥”,朴素的话语是我内心的支柱。

母亲节,我为母亲买了一个新的小背篓,陪着她一起到葱茏的茶山去采茶,宽慰一下她那颗牵挂远方儿女的心。(张进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