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廉政广角 >> 清风文苑
【清风文苑】父亲是个农村老党员
发布日期:2020-04-20 10:08:43    信息来源:凤庆县纪委监委

刚下班,就接到大弟的电话,说父亲病了,住进了市人民医院。当听到这个消息,我脑里忽然才意识到父亲老了,已经走过了他人生春、夏、秋三季,进入了他人生的冬季,不再郁郁葱葱,朝气蓬勃,而是开始凋零、枯黄。
  父亲是一位60多岁的农村老党员。我一直在他的庇佑下无忧无虑的成长,他给我烙下的所有记忆都带着阳光向上。即使家在农村,有姐妹6人,我们都未曾与饥寒交迫有过相遇,这一切都因为有父亲和母亲的勤劳、智慧和细心计划。在他们身上,我读到夫妻恩爱、体会到什么是言传身教。
  少年时的父亲,曾有过被选送去读农校的机会,可是爷爷、奶奶身体不好,叔叔们又年小,于是他放弃了去上农校、走出农门的机会,选择了“孝”和“担当”。也许村民们在他的身上看到这一份“孝”和“担当”,相信他能带领他们走出贫穷,所以就选举父亲担任村上的主事,这样一当就是40多年,在他快61岁时才退了下来。
  在我的记忆里,村里的大事小情,父亲都亲力亲为。有时刚端起碗吃饭,就有人来请他去帮处理家庭纠纷。有时刚上床睡下,就有人来敲门,说自己老人快不行了,需要他去主事。有时他会让母亲拿出平日里积攒下供我们上学的钱,给患重病没钱看的乡亲打针、买药治病。
  在我的记忆里,每晚的煤油灯下,不仅有我们学习的身影,还时常掺杂着父亲和母亲的身影。母亲手里不停地在缝补、打毛衣,好像有做不完的针线活。父亲则翻我们的书包,有时看课本,有时看我们的作业本,有时不知道是考我们还是真不懂,会拿课本里的生字生词问我们,会拿数学问题叫我们讲给他听。每每这时的他就像一个小学生,认真地听我们讲,而我们学着课堂上老师的模样讲解给他,一旁的母亲看到这情形,都会露出微笑。为了便于讲解,父亲还利用农闲给我们用木板做了一块小黑板和一个装黑火炭的盒子,母亲准备一块破布,就这样开始我们每晚的游戏。在这种教书游戏中,父亲超越了我们,我们追赶着父亲,慢慢地我们不懂的题只要去问他,他都会给我们耐心解答。也因为有了这种教书游戏的影响,我走出了大山,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
  儿时的记忆里,父亲肩挑两箩筐玉米,背上背着年幼的弟弟,母亲、我和姐姐背着篮子跟在他后面。有时他教我们唱歌,有时我们听他吹口哨,虽然背上的玉米很重,但我们都不会觉得累。
  其实,对父亲的记忆,不仅仅是这些挑玉米的事,还有雾腾腾的山谷里,有小溪边上洗衣、洗澡、捉鱼等一幕幕,曾经的艰苦,都成了我们和父亲最美的记忆。
  父亲对我们姐弟几个的学业非常重视,只可惜除了我之外,别的姐妹都遇到改革,大中专毕业不再包分配工作。大姐在几次公务员考试中笔试分数都高,可每一次面试都失败。就在第五次面试失败后,父亲抱着头敲打自己说怪自己没本事,苦了娃……
  父亲由于家里穷,又在大山深处,还赶上新中国刚成立的困难时期,所以他上的学就是半工半读的夜校,可他曾未停止过自学。所以到现在,一手漂亮的钢笔字能写村里各种文书,能算村里各种经济账,能在各种场合不慌不乱的表达,多次上电视,都未曾看到他的胆怯和词不达意。
  回到小村,傍晚去散步,走在村里硬板路上,每隔50米一盏盏太阳能路灯照进路两旁一院院小楼房里,灯光和白墙的相互辉映,让小村呈现祥和之美。看到这一切,我就想起2010年镇规划小村时,好多村民不支持政府的规划。政府工作人员多次进村,同意建房的人数还是不多,父亲只能在镇上和村里来回跑。通过不断地做群众工作,村里每家基本同意盖房。就这样,两年后,村里发生了大改观,基本每家都住进了新楼房。那段日子,父亲忙坏了,头发也白了不少,可是每天都能看到他乐呵呵,就像他所说的:累并快乐着!
  前些年,镇上推广种植咖啡和坚果,对于新事物,村民们还是非常排斥的。当父亲看到乡亲不想种植时,不顾母亲的反对,把自家60多亩刚出苗的甘蔗地全部翻了种上坚果和咖啡,村民们看到父亲的行为,也陆陆续续开始种咖啡和坚果。
  我知道父亲在翻那60多亩甘蔗地时,心里多有不舍,因为不久这每年差不多是十多万的收入,就这样翻了,近三年基本没有经济收入不算还要往地里贴钱。即使他万般无奈,他还是带了头,因为他是一名共产党员,要发挥好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父亲是千千万万农民党员中的一员,他们没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但是他们有忘我的精神,他们大公无私,他们一辈子扎根在农村这片土地上,他们把党的关怀送进千家万户,他们把党的温暖传递到基层,他们把党的光辉撒向祖国最偏远的边疆,由此万众凝聚一心。
  现在,父亲老了,住院了。每一次去看他,他都乐呵呵的,说自己身体好好的,让我们别担心。其实我们知道,这位老党员是忍着,不愿我们整天为他担心。我也相信,这位不曾向苦难低过头的老党员,能在他人生的冬天留下一抹亮丽的风景!(凤庆县纪委监委      鲁天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