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廉政广角 >> 清风文苑
【纪检人.手记】帮扶路上我们从陌生变亲人
发布日期:2018-12-12 07:30:00    信息来源:临沧市纪委监委

 

“小施,下个星期我家杀年猪,你一定要回来看看我!”放下电话,我感怀不已,帮扶户老李自然和善的笑容和热情真诚的邀约触碰着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回想起初识的陌生,到逐渐熟实,再到宛如亲人,我渐渐明白,无论身在什么地方,从事什么工作,只要把群众当作自己的家人,以一颗“儿女”之心与之相处,急之所急,盼之所盼,就能够赢得相互理解、共同成长。

2016年2月,我有幸成为了驻村扶贫干部,来到了美丽的扎模村。刚开始,我单纯的把扶贫工作当做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来做,随着扶贫工作的渐渐深入、随着越来越多的走访次数,这项工作掺杂的许多小情绪也逐渐显露。这些情绪不是烦躁、不是疲惫、不是推脱,而是对帮扶户发自内心的关心关怀,挂念亲人一般的事事想着他们,力所能及的帮他们完成一些事。

2016年3月我第一次到挂钩户老李家走访,带着忐忑和不知道怎么开口的心情,生硬问到“是李叔吗?”老人露出了一脸茫然。看着他眼里的陌生,我觉得那种距离感似乎超出了从市里到村上的路程,我忐忑的心瞬间纠结成一团乱麻。但在尴尬的交流中,他总是对我报以理解的微笑,那种和善与温暖,又让我鼓起了勇气。

“怎样才能拉近跟群众的距离?”走访回来后,我不断的思考这个问题。先熟悉他家的情况吧,连他家什么情况都不清楚还谈什么帮扶。

老李54岁,妻子也是54岁,有两个30岁出头儿子,小儿子已经成家,有一个6岁的小孙子。由于文化程度不高,缺少技术,一家6口就靠做点农活养家糊口,房子也年久失修。

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我决定尽心尽力让老李家改善状态。在往后的日子中,我积极帮助他家制定脱贫计划,宣传解释扶贫政策,帮助报名抗震安居房建设项目,帮忙联系参加劳动力转移技术培训……

 “李叔,政府补助的抗震安居房补助资金下来了,可以建房了。”

“李哥,最近学墙体粉刷学得怎么样?”

……乡上一有最新扶贫政策,我就往他家跑。

经过几次培训,两个儿子学习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建筑技术,大儿子有了技术后毅然到省外务工,小儿子因为要照顾家庭,就近在村里务工。家里原本的“支柱产业”种养殖产业也通过培训得到了很大的增收。原来老旧的土木房变成了敞亮的两层砖混房。

“今年村里有很多盖房子的,我儿子去帮忙墙体粉刷,苦得了不少工钱哩!”

“今年我家的藠头大丰收了,我想明年再扩大一点规模。”

慢慢的,老李看到我,聊得最多的就是他的收入账。就像回家时,父母在我面前算一年的流水账一样。……每一次听完老人的“唠叨”,我总感觉心里亮堂堂的。

时间一天天过去,老李家里也渐渐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积满杂乱树枝的院子,已经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显得整洁宽敞了许多;原来占据了大半的堂屋零散堆放的洋芋,现在被老人规规矩矩地垒成了堆;厨房边上,还新砌了一口小小的蓄水池……看着这些微小的变化,我从心底里感到高兴。

2017年12月,老李家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顺利的实现了脱贫。

2018年4月,驻村工作队任满,我坐上了返程的汽车,离开前,老李带着他的孙子来到村委会门口,牵着我的手反复叮嘱道“回去了也不要忘记我们,有时间就来看看我们,我的家就是你的家。”

一次次感动总能戳中泪点,点滴细节汇成最真的感情,两年时间,我们从陌生人变亲人,脱贫攻坚不是一场冰冷的“战役”,有温度的帮扶才是最暖心的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