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我们已驱车行驶在前往班卡乡冷水箐的山路上。此行的任务,是了解当地苹果产业发展情况,同时也是一次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的实践。
山路蜿蜒,车轮缓缓前行。光是“冷水箐”这个名字,就让人联想到寒意。随着海拔不断攀升,凛冽的风也一阵阵灌进车里。
就在某个转弯之后,视野豁然开朗。一株株果树在山坡上规规矩矩地排列成行,整齐中透着力量。粗壮的树干向四周伸展,遒劲的枝条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
很难想象,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几年前还是一片荒山。正是这些被称为“丑苹果”的果子,在这看似贫瘠的高寒山区扎下了根。它们没有生长于沃土平原,却倔强地撑起了一片产业,也撑起了乡亲们心中的希望。
果园里,果农们正忙碌着。我走向一位正在摘果的老乡,他笑呵呵地递来一个苹果:“尝尝看。”
我接过来,苹果的外表确实不算完美,甚至带着风霜历练的痕迹。可一口咬下,果肉异常甜脆,更惊喜的是,内里竟藏着晶莹的糖心。那极致的甜瞬间在口中漾开,连周身的寒意仿佛都被驱散了。我忍不住问他:在这样贫瘠的山地上,种出如此甜的苹果,秘诀到底是什么?
他指了指身旁的果树:“你看这些枝丫,夏天得修枝打杈,多余的枝条不剪,果子的营养就跟不上。成长时,还要用石头把树枝坠弯,不让它直愣愣地往上蹿,这样才能通风透光。”他顿了顿,继续说:“疏花疏果也是一样,贪多嚼不烂。舍得去掉一些,历经风霜,才能长出糖心。”
这番朴实的话语,让我心头一震——这不正如我们的工作一样吗?修枝打杈,是严明纪律规矩,剔除思想与行为上的“冗枝杂叶”;石头坠枝,是甘于在艰苦环境中锤炼,不慕虚高、不求表面的繁华。
而那斑驳的外表,恰似我们职业的底色——不追求光鲜亮丽,不慕浮华虚荣,只在风雨中坚守,在平凡中积淀。剥开粗糙的果皮,内里是晶莹剔透的糖心,清甜如泉,脆爽如初。那是一种经过时间与规则淬炼之后的甜,是初心的甜,是敬业的甜。
站在果园高处,冷风依旧扑面,我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清醒。老乡说,苹果从开花到结果,要经历风吹日晒、虫侵雨打,但正是这些,让它变得更甜。而我们,作为党的纪律部队,又何尝不是在一次次“修枝”“坠石”“疏果”般的磨砺中,淬炼出忠诚、干净、担当的底色?
我想,这或许就是纪检监察工作最真实的隐喻——外表朴实,内里坚贞;不争春色,只酿秋实。(张 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