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我来到沧源县勐角乡勐角村开启全新的驻村生活。还记得到村上报到的第一天,我便被眼前这幅极具民族风情的美丽乡村画卷所吸引,进村道路宽敞干净、田间地头阵阵稻香、小河鱼塘碧波荡漾、特色墙画引人注目、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短暂的两年驻村时光,要干些什么、能干些什么,我在心里给自己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从“无所适从”到“渐入佳境”,我在村里做“追风者”,几多感悟、几多收获,我想这便是成长吧。
揣“求知心”归零重启,我在驻村路上追学习之风。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年轻干部关键是要虚心用心,甘当“小学生”,不懂就问、不耻下问,切忌主观臆断、不懂装懂。离开“校门”步入“机关门”,我们便要将之前所谓的那些“名校光环”都置之身后,以归零心态重新启程,甘当人民群众的小学生。驻村路上,我也逐渐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中蕴藏的深刻含义。还记得初到村里时,我并不清楚自己的定位,直到后来认识到自己身上兼顾驻村工作队员和村主任助理的双重职责,不断向村里前辈学习三农知识、讨教如何做好群众工作,我在走村串户中积累了新知识。半年下来,从最初入户时只能在笔记本上记下“几口人、几亩地等”这样简单的信息,到后来不断熟悉村里的地理环境、产业结构、务工情况等信息,制作建档立卡户信息“三清表”,摸清“村情”和“户情”。我明白了只有实地走访察看、悉心听取群众的困难和需求,一一记在心里,积极为其发展出谋划策,才能收获群众的信任,真正用办好事、办实事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捧“赤子心”脚踩泥土,我在驻村路上追实干之风。驻村当以实干为要,要把村里事从“带着感情做”到“做出感情来”。刚开始驻村时,面对民族语言不通、生活环境不熟、工作经验不足的种种情况,我在心里给自己打气,“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来驻村,就要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入乡随俗,把村里当家里,把村民当家人,这样一来,“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种子才算真正种下。为做好建档立卡户常态化动态监测,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这条底线,我跟随工作队积极深入群众家中了解家庭收入情况,建议他们根据家中实际情况适时扩大种植、养殖规模,动员劳动力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并为符合条件的外出务工人员申请一次性交通补贴。为改善村里的人居环境,我们号召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活动中来,主动带领他们常态化开展每月三次的人居环境大扫除,深化共建共享乡村绿色发展新局面。不知不觉中,我从“外来人”变成了“自己人”,与群众的距离在慢慢拉近,对驻村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渐渐地在勐角村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归属感。
怀“进取心”望远前行,我在驻村路上追信仰之风。驻村半年来,田坝间的作物已经从黄澄澄的稻谷变成了绿油油的烤烟,我也从刚来时的进村到现在的回村,从最开始不熟悉村组道路到现在大致能记得部分农户的家庭住址,我在勐角村不断成长,流逝的是时间,不变的是初心。这期间虽然也曾面临工作推进困难、不知从何开展的情况,但我也不曾轻言放弃。要想跨过驻村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便要心无旁骛、持之以恒地做好驻村工作,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身为年轻一代,我们要自觉继承和发扬自力更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要将个人理想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壮筋骨、长才干。只有坚定信仰、坚守初心、保持定力,树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我们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走得远,才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闪耀青春芳华。(罗雅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