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新中国72华诞的重要时刻,电影《长津湖》上映可谓恰逢其时、意义重大。71年前,新中国刚刚诞生一年,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全国人民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为争取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而努力工作,全力医治长期战争造成的创伤,恢复凋敝的国民经济,重建美好家园。但是,美国政府从维护其全球霸权出发,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并派其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不顾中国政府的严重警告,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给我国东北边境地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我国的国安全受到严重挑战,国家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党中央毅然决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
电影《长津湖》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某部穿插七连参加长津湖战役的过程,展现了人民军队炽烈的爱国情怀、对党和人民的无比忠诚,生动诠释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1950年冬,朝鲜半岛长津湖畔,到处白雪皑皑,人走在雪地里只能露出上半身,天气更是出奇的冷,只有零下40摄氏度。一支美军队伍在雪地里搜索着前进,突然,指挥官大喊一声:“Hold(停)!”随后,他取出望远镜,眼前的情景令他大惑不解:对面有一排排志愿军战士举着枪,握着手榴弹,但他们居然没有开火。几个胆大的美军爬上志愿军阵地,才发现整连129个志愿军战士被冻成了冰雕,他们的帽檐上挂着冰凌,身体被白雪覆盖却仍然保持着战斗的姿势,仿佛随时准备冲锋…面对这样的敌人,美军指挥官不由得向“冰雕”敬了一个军礼!这是电影《长津湖》里的一个情节,更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战火很快就烧到鸭绿江边。10月1日,金日成致信毛主席求援,10月19日,志愿军秘密入朝作战,一段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自此开启。电影《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志愿军7连的战士们为了争取胜利,用青春热血和生命捍卫和平正义的故事。
影片中很多情景让人潸然泪下。在零下40度的极端恶劣的战场环境中,志愿军战士身着薄棉衣,吃炒面、啃土豆、喝冰水,但他们忍饥受冻决不退缩,即使冰成“冰雕”也要保持严整的战斗队形和冲锋姿态;面对敌人的飞机轰炸、坦克冲撞、大炮肆虐,战士们视死如归、前赴后继、越战越勇;连长杨根思抱炸药包冲入敌群与之同归于尽,老排长“雷公”为引开敌机驾驶载有标识弹的汽车,不惜自己粉身碎骨。
据统计,在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战士伤亡19202人,冻伤28954人,冻死4000余人。是什么让志愿军战士在极其寒冷的雪地里纹丝不动不动直至牺牲?是什么支持着他们义无反顾的前进?是一种信仰!是为了祖国和人民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英勇顽强、舍身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是为了人类和平和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他们用血肉之躯塑造了“最可爱的人”的壮美形象,谱写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志愿军的流血牺牲、无私奉献,换来了今天的山河无恙、家国安宁。《长津湖》以史诗般的电影艺术呈现长津湖战役这一战争史诗,让观众在大气磅礴、悲壮深情的叙事中,深刻体悟当年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作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重大决策的高瞻远瞩,深刻感受志愿军指战员扛在肩膀上沉甸甸的家国责任。
可以告慰志愿军英烈的是,新中国成立72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一改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命运,走上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生逢盛世,我们享受着新时代的和平阳光,书写着新时代的奋斗华章。看完电影后,当我一次次回想起战争中那些峥嵘岁月的故事,一次次品读写满苦难与辉煌的历史教科书,一次次重走那些洒满烈士鲜血的红色征途,无不在我心中烙下深深的红色印记,这些红色印记不断激励着我,成为我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的强大动力。 作为新时代的纪检监察干部,我们要发扬奋斗精神,在砥砺奋斗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提高本领,在忠实履职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实干苦干中经受风雨考验,继承和发扬抗美援朝精神,坚定必胜信念,不畏困难,打赢反腐败斗争,守护好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作为新时代的纪检监察干部,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起来,做一名敢于担当、勇于担当的革命斗士。在监督过程中遇事不回避,勇于碰硬,勇于监督,扛起肩上应有的责任,始终保持一股干劲和闯劲,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审查调查过程中遇挫不放弃,善于突破、善于思索,面对困难迎难而上,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战胜反腐败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在执纪问责过程中遇难不躲避,敢于叫真、敢于直面挑战,做一名冲锋在前的战士,同一切违规违纪行为与不正之风作斗争。纪检监察干部只有敢于负责、勇于负重,才能秉承着服务人民的决心和意志,不负新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张懿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