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周末,回勐佑老家拜访做了一辈子土陶器杨大叔。
1969年,13岁的杨大叔开始学做土陶器。
53年的光阴,他从少年步入了老年,但在他身上并没有刻下太深的岁月痕迹。依旧精神抖擞,依旧行动敏捷,依旧一头梳得整齐的黑发。还有那一口地道的勐佑腔,铿锵洪亮,听起来让人感觉精明干练。
53年的时间,杨大叔说他有两大收获。一是身板很好。做土陶器,这份很耗体力和精力的工作没有摧毁他的健康,反而给了他宝贵和必要的历练,为他留下了一副好身板。
另一收获,是坚守,把做土陶器的传统传承了下来。我用手接过杨大叔用他做的土茶杯泡的绿茶,抿一口,淡淡的茶香入口,然后入心。我说这土制的东西就是好,泡出来的茶都比用别的杯子泡的要好喝。杨大叔看着我手中的茶杯,眼里流露出温情,无疑,那是他心里最为柔软的地方。
无论是心之所属还是情之所至,他说这53年间的两大收获,是他一生最大的财富,未来的日子,他将精心守护。
我说,你所做的土陶器中,你认为什么最好?是茶具吗?泡出来的茶如此好喝?
杨大叔却说,土陶器是最好的储藏酒的器具。用土罐储蓄的酒,越陈越香。那味,有山的味道、风的味道、云的味道、有人性的味道,更多的是时间的味道。
据勐佑乡志记载:勐佑烧瓶罐有较长的历史,清宣统元年李文灿于三甲村建厂开烧。民国时期发展到10多户,高级社时为集体经营。1966年由县手管局接管。1967年至1971年为厂队联营。1972年至1977年又由县手管局接管,厂内职工最多时达37人。烧制的品种有大、中、小瓶罐,大、小水缸,土锅,生活用盆,花盆,罐等。所烧制陶器,款式新颖,风格别致,结构严密,牢固耐用,在县内独占鳌头。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从清朝开始,勐佑人民就开始用自制的土罐储存酒了。屈指算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有些理解了,杨大叔所说的时间的味道。
那味,是勤劳的结晶,时间的沉淀。也是杨大叔用53年的光阴所品尝到的。 (史艳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