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廉政广角 >> 清风文苑
【清风文苑】十年
发布日期:2021-12-17 10:22:28    信息来源:凤庆

        初冬,我和单位同事一起到凤庆县俐侎人聚居地郭大寨乡团山村小学给俐侎孩子讲党史、纪检监察史。

  第一次到团山村,知道彝族的一个支系俐侎人,是在十年前。

  那一次,我是到郭大寨乡团山村俐侎山寨采访。正逢雨季,从乡政府到村里,一条十多公里的泥泞土路遍布坑洼,只有拖拉机才能进村,我坐在晃荡摇摆的拖拉机上,吓得大气不敢出。俐侎山寨里,大多是简陋的泥土房,手机信号很差……

  十年后再进俐侎山寨,带着回忆,我一边走,一边惊喜,一边感慨。

  当我们再次踏上进村的道路,眼前的柏油路宽阔平整,车行路上,又快又稳。

  走进俐侎山寨,一条条平整的进村入户硬化路在高大的核桃林里穿梭,一栋栋依山而建的小洋楼在绿色间忽隐忽现。村里的小学就在山寨旁,教室宽敞明亮,校园里篮球场、图书室、食堂一应俱全,校园的上空,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如一道光,指引着孩子们前进的路,照亮了美丽的俐侎山寨,点亮了我的心。

  给孩子们上完课,在我的提议下,我们拜访了72岁有着51年党龄的老支书李永和,李永和是地道的俐侎人,如今虽已退位,却是俐侎文化的“活宝典”,俐侎山寨蝶变的见证者。

  李永和家如今已建起了一栋约200平方米的崭新砖混两层小楼,干净整洁的客厅里,有序地摆放着沙发、液晶电视、冰箱等。院子里,十多盆碧绿的兰草翠绿盎然,一缕缕幽幽兰香淡雅温馨。门外是绿色的菜园,不远处是长势良好的麦苗,一种人间烟火的温暖填充着我的心。

  我们坐在李永和家柔软的沙发上,听他说着俐侎山寨的变化:“从住茅草房、到泥瓦房,再到如今家家建起了小洋楼;从到乡里要走一天,到坐拖拉机走半天,再到如今坐顺风车只需半个多小时;从自己没学上,到寨子里的孩子大多只读到初中就辍学,再到现在寨子里已经有12个孩子上了大学;从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到解决温饱,再到如今他家总收入可达10万元……党的政策好,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我记得,十年前,时任团山村支书的李永和见到我们说的第一句话是这样的:“村里条件不好,路难走,太难为你们了。”

  而如今,李永和娓娓道来的,却全是好,那布满皱纹的脸上透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让置于其间的我幸福感爆棚。

  从老支书李永和家里出来,我们看了村里的文化广场、村史室、俐侎文化传承室。一幅幅手绘文化墙,叙说着村民对党的恩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件件民族服饰及生活用具展览,记录着村民文化的传承和生活的变迁。

  十年,是什么让俐侎山寨变富了?变美了?变宜居了?

  村民的心里,我的心里,答案都是清晰的:中国共产党。

  我懂得,不仅是俐侎山寨,每一个中国的乡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都发生着这样的变化。

  离开俐侎山寨,已是夕阳西下时。夕阳下的俐侎山寨,美得让人心动,车窗外,天蓝得不知所终,风吹过,把山乡的味道卷入车里,心旷神怡。

  我坚信,未来十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俐侎山寨会变得更富、更美、更宜居。中国的每一个乡村,也会变得更富、更美、更宜居。(史艳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