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午后,坐在位于鲁史古镇的阿鲁司客栈里喝茶。茶是古茶,从山里的古茶树上采下来的,没有肥料与农药的涉足,只有阳光雨露的滋养,绝对的原生态;壶是陶壶,有点泛黄,带有泥土的颜色,那是一种怀旧的颜色,可以让人触摸到旧时光的温度;杯也是陶杯,与陶壶一样的颜色,清亮的茶汤落入杯中,捧起茶杯,喝一口,心里家的印象荡漾起来,心思满满。
无论身在何方,每一个凤庆人,只要说到喝茶,就会想起故乡的茶,想起家的样子,想起那条孕育了凤庆茶文化的茶马古道。而阿鲁司客栈,就是对那段历史的重现与再塑,置于其间,让温婉的茶香流入心田,笑谈世间的荣辱得失,人的心可以坚定而透彻。
与阿鲁司客栈的邂逅,我相信那是一种前世今生的缘份,像某个黄昏不经意遇见的某个人,我们不曾相识,却会在即将擦肩而过之际像老朋友般点头微笑,把欢喜与温暖留于心间。
来到鲁史镇新街子,踏着马蹄印沿着四方街往下走,在一片铺满青石板的小广场上停下脚步,不必抬头,就可以看见悬挂于四盒院大门上的写有“阿鲁司客栈”五个字的牌匾。牌匾的下方,是另一块写有“阿鲁司巡检司”的牌匾,再下面是分别写有“人何分贵贱,但能报国唯忠,事亲唯孝,忠孝兼修即完人”“吏不在尊卑,只要待民以德,为政以仁,德仁齐备乃良吏”的楹联。
看到的瞬间,我想起一首叫《泥巴,石头,青铜》的小诗:“马帮踢踢踏踏,踩过泥巴,马蹄噔噔,击燃石头上的火花,地下的青铜,涌动着不知名的乐曲,山河摇荡,月影婆娑,松林吟唱,这是一首万世的歌,我的马帮。……”
这是一位叫孟勇的现代作家写的,我想过很多马帮过鲁史时的景象,却在这首诗里找到了它的样子,并把它收到微信里,闲来偶尔看看,遥望历史的沧桑,心会豁达宁静。
阿鲁司客栈是对阿鲁司衙门的重新修复,阿鲁司衙门位于鲁史古镇四方街27号,2006年被列为临沧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阿鲁司衙门也叫阿鲁司巡检司。
据史料记载,明万历二十六(1598)年顺宁府在阿鲁设司讯,民国二年(1913)设区团,乾隆二十六(1761)年,澜沧江青龙桥建成,阿鲁司巡检司成为顺宁府在夹江地区行政暨军事管理机构,最大管辖东直大理南涧县公郎;西直保山昌宁县耈街;南直澜沧江流域;北直大理巍山爱国一带。原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分衙门、官园、牢狱三部分组成,均坐南朝北,土木结构,南北相连,成为一个整体。建筑布局以中轴线为主线,南院为官园,北院为牢狱。
辛亥革命后,一九二0年成立顺宁县第四区公所,一九三七年撤区扩乡改称鲁史镇公所,一九五0年后,成立第一区鲁史人民政府,鲁史人民公社,鲁史区公所,一九八六年政府迁往营盘新街,结束了地方行政机构办公使用的历史。
阿鲁司衙门的历史,读完它的文字概括只需一分钟,但它却跨越了近400年的光阴,在时间的长河中,从明清走来,走过民国,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在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后,在新中国的晨曦中谢幕。
我不知道,站在青石铺成的院子里,抬头仰望蓝天白云,为什么这座名为“阿鲁司客栈”的四盒院这样亲切。但我懂得,每一个凤庆人,看见这样的建筑,就有归家的感受,所有的委屈,所有的故事,都会在谈笑间,被化解,被消融。(史艳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