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我记忆的奶奶是父亲的婶婶,可她比我的亲奶奶还亲。我从小跟奶奶形影不离,做活玩乐,走亲串戚,她走到哪,我跟到哪,我俨然就是奶奶的“小尾巴”;奶奶就如我头顶上的一束暖阳,枕头畔的一本百科书,温暖滋润着我的幼年和童年时光,让我的人生开端有了别样的精彩。从我记事起,奶奶常着一双黑色布鞋,一身黑或藏青的深色衣装,一顶黑色绒布帽下露出几缕银丝,较宽松的衣服外,一个浅色碎花的小围裙刚好束出她那娇小的身段。历经几多磨难,奶奶满脸都是岁月磨砺的印记,但她依旧面带笑容,勤劳善良,刚强孤傲,眉宇间流露的是历尽沧桑过后的淡定从容。
启蒙学习乐融融
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我而言,奶奶才是我最好的启蒙老师。日常生活里,奶奶要忙于家务琐事,但只要早晚稍有空闲,她都不会忘了教我认字、读书,生活起居里教我基本的文明礼仪,让我在入学前就浅尝了学习的乐趣和魅力。
太阳暖暖的早晨,待奶奶做好全家人吃的饭时,我也睁开惺忪的睡眼,蜷在被窝里伸伸懒腰,嗅着从厨房里飘来的缕缕香味儿,一边猜想奶奶今天又给我做什么好吃的,一边伸长了脖子喊“奶——奶——”,奶奶便念着“小徒小徒,睡到饭熟;听见碗响,爬起饭抢”的歌谣,略倾上身、踮着小碎步跑到里屋,帮我整理好床铺再牵着我的小手出去洗漱,然后带着我和妹妹坐在走廊里,教我们数数,看一些旧书识字明理,直到父母收工回来吃饭。那些破旧残缺的书本,好像是奶奶从我叔伯家上学的哥哥姐姐那里淘来的,农村娃儿哪有书,奶奶就用它们丰富了我的幼年世界。后来我上了小学,有了自己的书,开学领新书回家,奶奶忙完厨房的活儿,就迫不及待地拿出新课本与我们姐弟三人一起看,不知什么时候突然传来弟弟的哭喊声,寻声找去才发现他一个人蹲在厨房的火塘边,炖在三脚架上的一壶热水已被打翻,弟弟的手上、腿上都是红通通的一片……
月光朗朗的夜晚,院子里的柏树下,我和妹妹,还有邻居的小伙伴,围坐在奶奶身边,摇头晃脑地跟着她念“月亮粑粑,挑水浇黄瓜,黄瓜不上树,气死矮疙瘩……”一类朗朗上口的童谣;放开嗓门唱《小荷包》、《小白菜》《三月六》等深情动听的民歌;竖起耳朵听《蛇郎倌》、《七仙女》、《苏武牧羊》、《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千回百转的故事情节深深印在我小小的脑袋里,百听不厌,一群小鬼要缠到奶奶嘴巴讲干才罢休,月亮爬上房顶才散场。
还记得有一回,我和妹妹都争着要跟奶奶一起睡,但是木床很小,三个人睡太挤了,可任凭奶奶怎样劝说,我俩谁也不听。最后,奶奶说:“阿芳,你去另外那张床睡,我给你讲‘古’。”我一听,便欣然同意在奶奶屋里的另一张床上独自睡了。从此,我们每晚都在奶奶那娓娓动听的故事情节中进入甜甜的梦乡……奶奶肚子里的故事总也讲不完,每天她都能给我们带来新奇和欢乐,教给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在我懵懂的脑瓜里早早就印下了苏武的铮铮傲骨,也让我心里一直记挂着苏武的公羊到底生了小羊没有;更因看到《蛇郎倌》里三妹的勤劳善良换来了重生而倍感欣慰;魂牵梦系的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化作翩翩起舞的两只蝴蝶,每逢春夏,看着在田野花丛中飞舞的蝴蝶,我最爱问奶奶哪一对儿是梁山伯与祝英台......
我家粪坑最先满
奶奶的勤劳自不用说。那时,农民没有宽余的钱买更多的化肥,给庄稼施肥主要就靠自家牲口积下的农家肥。我家田地少,不养牛,只有鸡和猪,家畜粪便自然就较少,但是庄稼从来都不比别人家差,这全亏了奶奶。每天吃过中午饭,奶奶便带上粪箕,拎上我这个“小尾巴”到村中心的大路上去捡粪,捡完粪后顺便到邻家去串门儿,拉拉家常,说说见闻,重要的是我们在这期间能更准确地获悉村里牲口多的叔伯阿哥家何时赶牲口出门,因为他们不在乎路上的这点粪肥,不会带粪箕上路,跟在这些牲口后面我俩自然可以捡到更多的粪。当大路上的牛铃“叮当叮当”成串儿响起的时候,奶奶又带着我出发了,跟在人家赶牲口队伍的后面“淘宝”。当然,奶奶视粪如宝,但不是什么粪都去捡,比如村里那些蛮横不讲理不合群人家的牲口粪她是绝对不会去跟捡的。奶奶捡粪很细心,一点都舍不得遗漏,别人捡过的地方,她还能再刮到一层。因此,奶奶不管什么时候都能捡到粪,只是多少而已。有时村里的大哥大嫂们在做生产来回的路上见着有粪了,遇到奶奶就会告诉她,“六奶奶,大村路上有粪。”奶奶便感激不尽乐呵呵地一路小跑着去捡了。偶尔我们在路上遇到粪却没有带粪箕,奶奶就用掉在大路旁的竹笋外壳,或是路边篱笆里伸出来的蓖麻叶装粪,如果找不到这些也没有其他办法时,奶奶就直接用双手去拿那些较干成型的牛粪,把粪块托在掌心里,我也学着她的样子用小手去捡更小的粪块,不但不觉得脏,反而觉得特别了不起!现在想回去,我当时能有这样的做法和想法都得感谢奶奶!她带着我做了最脏的活计,却留给了我最美的灵魂。奶奶如此不辞辛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沿大路边成排列队的各个粪坑,粪最多的那个准是我家的,别人家的粪坑还只有一半的粪,我家的就满了,父亲得又扛着锄头去挖新粪坑了。炎炎夏季,放眼望去,村庄上下成片相连绿油油的玉米地中,呈深绿色的那块当然也是我家的,吃饱了农家肥的玉米苗儿又粗又壮,远远望去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巧手烹出百味鲜
小时候,常听村里人和三亲六戚会说“人家六奶奶,杀一个鸡都做四道菜的”。奶奶杀鸡做的菜里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鸡小炒,因为那里面有一朵朵小黄花,我不知道这些小黄花具体是怎么做的,叫啥名,只知道奶奶是用细细的鸡肠子给变出来的,菜花黄的花瓣圆润饱满,和着小炒汤汁一起拌饭,我可以吃无数碗,奶奶做的鸡小炒不止是色香味俱全这么规整一致的口味,那里头有不同层次的鲜、香、甜、辣等味道混合一起碰撞出的美妙,用我这点粗浅的语言着实无以言表,总之这是我吃过的人间最美味了。还有菜花黄的豆沙包,馅是用白豌豆做的,把豌豆磨成大粒豆瓣,去了皮,在锅里炖到近入口即化、但模样看上去大多还是豆瓣样儿,并非全是豆泥。其他的我就不知道奶奶还加了些什么,蒸熟的包子,用双手掰开,黄灿灿的豆馅冒着喷香的热气,熏得你的口水满嘴直打转,急将塞入嘴里,豆馅的香甜裹着面皮的麦香,浸润满口直至耳根,加之松软且富有嚼劲的口感,叫你禁不住想要狼吞虎咽却又生出几分不舍……哪像现在市面上卖的豆沙包呀,多是甜得发腻却又呆板乏味,缺少粗粮应有的灵性。奶奶不仅在家里面给我们做,逢年过节还热心去帮村里的伯娘婶子,端午节包粽子,春节捏元宝,中元节接祖送祖……我跟着奶奶东家进西家出,乐此不疲。照大家的话说是“要六婶做的才好看”,我现在理解,应该就是奶奶做的更有仪式感一些。
就这样,几枚花生,一勺白糖,奶奶便能给我们做出一个简单却不失风味的小零嘴儿。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家所处的山区基本还挣扎在温饱一线,奶奶却用自家生产的五谷杂粮、蛋肉果蔬,经她的双手变着花样做的各种新奇可口的美食,丰富了我们的味蕾,塞满了我们一年四季的馋嘴。春天放学回家,拿根筷子,戳到盆里卷卷绕绕一大坨麦芽糖稀,然后挎上篮子,边吃边走上山去砍柴。吃到一回麦芽糖稀也挺不易的,有一次,补起来的铁锅锅底在熬糖稀的夜间突然开裂了,早上起来才发现奶奶熬了一天一夜的糖稀大部分已漏到灶灰里,浇得灶火连半点星光都未余,那个心疼啊,恨不能把补锅匠千刀万剐……夏天跟父母从地里做农活回来,到堂屋装一碗清凉的冰糖凉虾灌进肚子里;秋天里,上午放学回家吃了玉米糕,下午去上学的时候奶奶还要往书包给我塞两个刚从火灰里炮出来的玉米粑粑和一小纸包白糖。当然,我已吃不下了,随手给了同路的小伙伴,换来对方的啧啧惊叹后,我才突然有种失落感……冬天,堂屋那个又高又胖的土罐里,满满的泡梨,我们可以吃到来年的春天……
如今,我的小宝说“外婆做的食物最好吃,是一千分”。只是,在我看来,与奶奶相比,母亲做的始终隔着一层感觉。奶奶做过的那些饭菜和小食品,母亲现在做的不多,即便是同一种,也是没有奶奶当初做的那样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有声有色,所以,留在我记忆中最美的味道还是奶奶味儿。每当我在家里笨手笨脚地给小宝学做那些从百度里搜的,或向亲戚朋友打听的各种“美食”的时候,就越发怀念儿时吃遍的奶奶味儿,越念嘴巴就越馋……直后悔儿时尽顾着一头扎进碗里吃个饱,却不曾跟奶奶学点手艺,现在就只有光靠回忆干馋着的份儿了!
一弯浅笑一世暖
我是奶奶贴心的长孙女,更是她的宝贝疙瘩。记得上小学二年级时,“六一”儿童节那天不上课,早上多睡了一会儿才起床,刚走到院子里就有同学来约我去学校。奶奶在厨房做活,我站在院子中央向着厨房大声喊了句“奶奶,我去学校了”,便慌里慌张、糊里糊涂地跟同学走了。到学校才发现来得太早,校园内空荡荡的,一个人影也没有。我们仨晃悠到中午时分,其他同学才陆陆续续赶来,这时我发觉自己的肚子已开始咕咕叫唤,但是回家吃饭的话又担心赶不上精彩的“六一”活动,就只好咽咽口水继续干熬着……不曾想,一会儿的功夫,奶奶突然出现在校门口的榕树下,额头上的银丝在午后阳光的照射中显得格外闪亮,她双手紧紧揪着围裙,围裙鼓鼓的。就着粗壮的榕树根,奶奶眯眯笑着把围裙里的东西一样一样地拿出来放在上面:一个大口缸、一把木梳和一套衣服。奶奶给我打开口缸,鸡肉的香味儿扑鼻而来,诱得我饥肠辘辘的肚子嗷嗷直叫。奶奶一面嗔怪着我何必早早到了学校,一面心疼地叫我赶紧吃饭;我一边狼吞虎咽地吃着热乎乎的饭菜,奶奶一边笨手笨脚地给我扎马尾,旁边的同学见了,满脸的惊羡,也让我有些难为情……吃完饭,再换了衣服,总算有个正式的过节样儿了。下午,愉快的节日结束,一张“三好学生”奖状随风摇晃着伴我回家,父亲在院子里做木活,平时最爱骂人的他说了句“你就为了去拿这个奖状连饭都不吃啊?”奶奶端坐在走廊的椅子上,嘴角微微上扬,露出几颗洁白的牙齿,满脸的皱纹如同清晨微风中湖面的波纹般荡漾开来,笑眯眯地,笑眯眯地望着我,望着我一言不语……她的这份面容深深印在我心里,从未模糊,在我时常念起她的时候仍能抚慰我日渐荒凉的内心。
静女其姝爱憎明
奶奶名为“静姝”,我小时候就觉得好奇怪:一个女生怎么会起了这么个生僻的名儿?看都看不懂。现在才知道,“静女其姝”,是娴静美好之意。追求美好的人多是孤傲高冷,奶奶就这样。于是,叨叨了奶奶这么多好处,我也要揭揭她的短了,奶奶的短有两个,一是挑剔。你别看她穿得简单朴素,但她从头到脚的穿戴都是自己精挑细选的,衣服的款式、布料、色泽、裁剪、针脚、做工等等都要样样挑到满意为止,哪里不合意一点都不行,不像我们现在,一件衣服套身上照着镜子一瞄,整体视觉不错就中意了;奶奶的衣服还要自己洗,她嫌我妈洗的不干净,身体不好时拄着拐棍都要自己去洗,直到后来卧病在床母亲才能给奶奶洗衣服。因此,父母很少给奶奶买穿戴,偶尔买一件,也难合奶奶的心意,反而被她留起来压箱底。不过话说回来,奶奶既然挑剔,她就有挑剔的底气,因为奶奶还是个“小裁缝”。以前大家的生活很拮据,村里许多人从街上买布回来自己做衣服穿,多是要来请奶奶帮忙裁剪,奶奶裁剪好以后又拿给妈妈用缝纫机缝制,这些都是无偿帮助的,后来随着生活慢慢好转,市场也活跃丰富起来,自制衣服的现象逐渐消失了,奶奶的手艺才闲置下来。另一个就是傲气。印象中,奶奶隔一年半载就要去走访远亲,轮流在各亲戚家小住一段时间。常不联系走往的远亲,自然容易疏远,奶奶走亲戚时偶尔遇到主人不太热情、或待人接物的礼貌礼节不够周全,她便给你记下了,今后大概就不会再去那家了;乡邻里,哪家人不敬长辈、不讲道理,缺少文明礼貌,她基本也不与人家相处,让人觉得她难以接近。奶奶就是这样,她虽没有大富大贵,但傲骨嶙峋;一生不屑与人争长短,但心似明镜,是非黑白分得一清二楚,如此清白安静地过了一辈子。
细数着这些过往和美好,一转眼,我走完了自己的前半生,越来越爱回忆儿时的欢乐。追忆奶奶留下的一串串美好往事,总会给我平淡的生活增添无限乐趣,也在我日趋平静的心湖上激起一圈圈涟漪,推着我继续前行。奶奶的陪伴是我生命中最幸福的、不可磨灭的记忆,更是我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