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廉政广角 >> 清风文苑
【清风文苑】初夏 我在红塘行走
发布日期:2021-05-17 11:39:31    信息来源:凤庆

初夏的红塘村,满山的茶园,满眼的绿色。

红塘村是曾经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在村里的茶厂里品茶,心渐渐柔软松弛,被茶水滋润,被故事感动,整个人轻盈起来。

现在经营茶厂的是出生于70年代的地道红塘人张大姐。长于茶马古道旁的她,从小对茶马故事耳濡目染,于是爱上了茶马故事,爱上了茶。

所以她把茶所选在茶马古道旁,那是建于50年代具有苏联风格的建筑,青砖、灰瓦,经过岁月的打磨,越发古朴别致。墙上印有“自力更生”“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等红字,可以让人闻到那个时代的气息。

张大姐说,她的茶所主要生产普洱茶、滇红红茶、绿茶、礼品茶、工艺茶,“踏实、拼搏、责任”是茶所的精神,也是她一路走来的创业感受。

我问张大姐:“创业苦吗?”

“其实吃苦是人生的创富。”说话间,张大姐摞了摞她额前的短发,阳光照在她的脸上,温暖安静。很多人历经人世沧桑,再说苦时不再表现为一种激越的愤慨,而是一种豁达,一种包容,是人在这个世界上一种真正的气定神闲。

与张大姐告别,向着漫山的茶园慢慢行走,遇到了正在摘茶的李大妈。

李大妈是地地道道的红塘人,年近六十的她,全身上下干净利索,透过她普通的外衣,你可以闻到太阳的味道。

她说,小时候,没有电视电影看,无数个夜晚,小孩子们就坐在人大旁边,听茶马故事,我是伴随着茶马古道上的故事长大的,这些故事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李大妈的父亲是一位制茶的行家里手,那时候,茶叶都是手工制作,通过杀青、揉捻、干燥,每道工序环环相扣,步步承转,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做不好茶的。为节省劳力,郭大妈的父亲创建了水磨茶房,用水的动力带动5-6只茶桶,极大的提高了制茶的效率。对于靠劳力吃饭的劳动人民,看着转动的茶桶,该是怎样的激动,转动的茶桶,可以让他们少流多少汗水。

李大妈还告诉我,红塘最先种茶的是一位姓赵的将军,然后一家带动一家,才有了如今这一片又一片的茶园。我知道她说的赵将军是赵又新将军,赵又新将军是凤庆鲁史人,自幼聪敏好学,15岁补博士弟子员,为国殉难后,孙中山南方军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云南省政府追谥“武烈公”,建祠于昆明翠湖畔,灵柩运回昆明葬于玉案山麓。“我死国事,份也,汝辈可速行,得生还能效力国家以竟吾志,吾则瞑目矣。”他把遗愿留与弟与侄,带着未来得及的完成的家国心事转身走远了。他的身后,战争还在继续,疆土还须坚守,他的傲骨与英灵,激励着后来者前仆后继。

夕阳西下时分,告别李大妈,怀揣着她和张大姐的故事,还有那一股淡淡的茶香,归家。(史艳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