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廉政广角 >> 观点评论
从《县委大院》中学做一名好干部
发布日期:2023-01-10 17:20:15    信息来源:沧源

近日,由胡歌领衔主演的电视剧《县委大院》正在热播,该剧一经播出就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发广泛热议。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我也逃不过这部剧的“荼毒”。作为一名边疆的基层干部,每每看到《县委大院》的简介,总是让我移不开眼,从“小切口”中反映的“大道理”,从“小人物”中折射出来的“大时代”,深刻阐释了基层干部的担当与责任,演绎了如何成功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看完过后,让我对今后的纪检工作和自己的人生目标、职业规划有了新的认识与感触。

系好第一粒扣子,多担当、少抱怨,当好为民“孺子牛”。“第一粒扣子很重要,要是扣不好,早晚都要解开重新系。”对于年轻干部来说,现阶段正是人生刚启航、事业刚起步、家庭刚组建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扣好“第一粒扣子”来比喻引导青年干部价值观、帮助青年干部迈好人生第一个台阶的重要性。

如何做好基层工作,做一名让党和群众都满意的好干部,可以从好干部的“五条标准”来说: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既是党的事业的需要,人民群众的期待,也是对全体干部的要求。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应当勤勉履职,把老百姓的事当作自己的家事,把老百姓的诉求当做亲人的诉求,系好自己作为领导干部的“第一粒扣子”。

走进群众心中,多扶志、少惯养,当好致富“带头人”。“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懒”,剧中的刘喜好吃懒做、游手好闲,一心只想向政府要钱,但是两名驻村书记对他的态度却是截然相反。前任驻村书记肖俊学,因痕迹材料、指标考核、满意度调查等硬性要求,走进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误区,为了获得签字给刘喜做饭、修电线。但新任书记林志为却是让刘喜身体力行自己去做,且不受他不给签字的威胁,最终帮刘喜真正“站了”起来,靠自己的自食其力养活家庭。

作为一名年轻干部,就应该下沉到祖国最基层的乡村一级,深入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内心,真切感受群众的困难是什么、诉求是什么,并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交流渠道,锤炼 “头顶理想、脚踩泥巴、心中有民、手上有招”的过硬作风,带领群众主动谋划致富的路子与方法,为群众解难题、纾民意,既不惯养、也不放养,主动承担起自己作为一名基层干部的职责,多做一些让群众能记住你、感激你的事,当好群众的致富“带头人”。

守护那一份初心,多历练、少钻空,当好基层“多面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县委大院》这部剧中,不论是青山书记、晓歌书记、还是艾县长,亦或是最基层的乡村干部,始终能做到坚守初心使命。年轻干部要想获得长足的进步和稳定的发展,下基层历练是基础和前提,只有多贴近群众、多走进群众,才能接地气、干实事。在当前,许多下基层的干部错误的把基层工作当成了“镀金”,打着时间一到就走的想法,既不为群众干实事、也不为群众排忧解难,这样提拔上来的干部算得上是好干部吗?答案显而易见,这就要求基层干部要脚踏实地,少钻空子,必须俯下身、沉下心,与群众打成一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至关重要的一点,一名好干部是要经得住考验、压得住担子、担得了责任、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清贫的,而且必须要经过多岗位锻炼,不能偏安一隅或者挑肥拣瘦,要到基层最艰苦、最困难的地方去历练,把自己培养成为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当好一名基层“多面手”。

最后,希望所有的基层干部,在面对群众的质疑、面临他人的指责时,能像剧中晓歌书记底气十足的说一句“我姓梅,是这个县的书记。”这,不是炫耀,而是底气,是一种担当,是一份愿意主动接受群众和百姓监督的自觉与责任!(杨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