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来到大山深处的临沧市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乡菖蒲塘村,一片片茶地中,戴着斗笠的妇女有说有笑、不亦乐乎、忙个不停。
菖蒲塘村一幢幢别具特色的新房、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哗啦哗啦的自来水、全新的群众文化广场……,更让你留恋忘返。
菖蒲塘村距离乌木龙乡政府10公里,辖7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703户2961人,主要聚居彝族、俐侎族。一直以来,受区位因素和自然条件限制,这里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
“自2015年临沧市纪委、市监委挂钩帮扶菖蒲塘村以来,经过短短三年多时间,我们村群众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市级精准扶贫示范村,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谈起村里的变化,菖蒲塘村党支部书记李正庭感叹不已。
夯实基层党建 助力精准扶贫
“初次来到菖蒲塘村,大白天火红的太阳,正是采茶的季节,一伙男男女女围在村子里头,有的打牌、有的赌钱、还有的在喝酒。”工作队员王永波回忆说,如今,在菖蒲塘村赌博、酗酒、打架斗殴等恶习已成过去,不复存在。
2015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临沧市纪委、市监委挂钩帮扶菖蒲塘村以来,选派工作能力强、作风务实的党员干部担任驻村工作队,工作队员出实招、办实事,真扶贫、扶真贫,帮助村民建起楼房、解决饮水、劳动技能培训……,一张精准脱贫的“滴灌”网络,把菖蒲塘村人的生活浇灌得神清气爽、生机无限。
“为能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摸清贫困村基本情况,我们多次深入村寨,通过与挂钩户深入访谈交流,进一步掌握了解挂钩户贫困状况、致贫原因和所期所盼,积极帮助挂钩户理清发展思路,按照一户一方案要求,分别制定了到户帮扶计划方案。驻菖蒲塘扶贫工作队队长方游道出了实情。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驻村工作队从夯实基层党建入手,坚持以党建助推精准扶贫,协助村三委先后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致富党员帮带小组、特长党员功能小组,将挂钩领导、村干部、大学生村官、驻村工作队员交叉搭配,实行分片包干服务制,使党支部的领导作用进一步加强、党的组织功能进一步延伸、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
为实现机关和农村基层党组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促双赢、共同提高,着力构建机关党建与农村基层党建联动推进、相互促进,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双推进的良好格局,市纪委监委机关党支部还与菖蒲塘村党支部结对共建,进一步提升了菖蒲塘村党建工作水平。
制定出台了《菖蒲塘村村规民约》,慢慢地,村里酗酒、赌博闹事的现象少了,庄稼有人种了,邻里和谐了,村风民风渐渐文明了起来。
改善基础设施 促进乡村振兴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面对菖蒲塘村路途遥远偏僻、地处贫困深山,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驻村工作队员东奔西跑多方协调筹集资金,将村里38公里土路修成水泥路、建立了6个村文化广场、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修缮村小学……。
“路通了,做什么都方便。” 菖蒲塘村村民杨服才说,“以前路不方便,核桃、茶叶等都不能运到外面。自路修通以后,我们家的核桃、茶叶都能卖出去了,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我家还新建了150多平方米的新房,我们和城里人一样也住上了楼房。”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驻村队员依托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以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先后组织561名群众开展农艺工、兽医防治、砌筑工、种养殖、家政服务技能培训。
驻村队员结合农村实际,对群众自身工作经验、掌握技能、务工意向等方面进行摸排,建立了涵盖工程建筑、家政服务、农业种养殖、加工制造4类务工领域共614名群众在册的“人才库”,有序组织贫困群众就近务工和外出务工创收。对于不能考取高中职业学校和自己有意愿想学一门技术的年轻人,通过联系协调临沧当地职业技术学校,选送入学培养一批懂技术的新型农民。
在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小而美、小而干净、小而宜居”三个定位,着力打造“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生态俐侎山寨。目前,全村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如今走在菖蒲塘村,跟原来当地村民经历的,下雨一身泥,天晴一把刀的路面状况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新修的村组道路宽阔平坦,贫困户危旧房改造焕然一新,异地搬迁户集中安置点拔地而起,太阳能路灯、洁净自来水、村小学、村卫生室、村活动场所等日趋配套完善,让当地的村民赞不绝口。
发展特色产业 鼓起群众腰包
路通了,村美了,村民们的精神面貌更加积极向上,视野更加宽阔,对未来的憧憬也更多了。在巩固以往核桃、茶叶产业基础上,驻村工作队联合村三委又带领群众发展新型产业,让群众拓宽脱贫奔小康的门路。
针对菖蒲塘村核桃、茶叶两大支柱产业存在的“有产业而不大、有产品而不优、有特色而不强”等制约群众增收致富的问题。通过调查论证,投入资金110万余元建立了“永德县汇心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引导贫困户以多种形式参与入股,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成员还可以到合作社务工,获得分红和打工两份收益,从而盘活了资源,走出了产业合作的新路子。
目前,合作社生产的蜂蜜、核桃、茶叶等产品已经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并已上市销售;依托电子商务在农特产品销售上的优势,合作社在“淘宝网”开设了网店、在“微信平台”上开设了公众号,实现扫码支付;同时还与临沧“临农e购”等相关商家签订了产品订单。
经过三年多扶贫,如今的菖蒲塘村种植核桃13510亩,茶叶3766亩,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4年不足4000元增加到近8000元。专业合作社发展得红红火火,经营效益不断提高,群众收入增加了,腰包也鼓起来了。(路曼玲、陈伟孝、方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