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调整产业结构,把丰富的山泉水资源利用起来,村集体闲置的‘繁育场’被顺利盘活。在这一过程中,县、镇纪委和村务监督委员会一直监督指导我们,管好资金、做好公示,让各项工作在阳光下健康运行。”提及村里曾经被闲置的“繁育场”,临沧市沧源县勐董镇刀董村支书陈强深有感触地说,组织有力量,监督有保障,发展集体经济的底气更足了,心里也更踏实了。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必由之路。为规范管理农村集体“三资”,守护好群众“家底子”“钱袋子”,临沧市纪委监委找准农村集体经济产业监督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聚焦产业发展过程中项目实施、资金管理使用、群众增收受益、集体收入规范使用等关键环节,持续强化基层监督,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从监督情况看,一些产业项目存在闲置、亏损甚至空壳化情况,大多是由于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该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摸清产业项目状况,该市纪委监委督促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等职能部门发挥作用,对全市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使用、运转情况、受益效果等进行全面排查,并根据排查情况,建立项目资产管理台账,构建长效管护机制。
在此基础上,该市纪委监委靠前监督、跟进监督,通过入户调查、深入项目现场等方式持续下沉村组一线,重点检查全市各村村集体经济项目是否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建设任务、是否专款专用、是否存在套取挪用、是否存在大量闲置等问题,严查村干部在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吃拿卡要”、截留挪用等违纪违法行为。并采取提级办理、挂牌督办等方式,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增收领域违规违纪问题查处力度。对普遍性、系统性问题,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督促各单位部门健全完善财务收支审批、“三资”管理等制度,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运行。
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督促下,很快,一批批沉睡的集体产业被唤醒、管活。
沧源县勐董镇芒回村收回168亩集体茶地,动员当地群众租赁部分茶地继续种植,预留部分集体土地发展其他产业项目,剩余部分出租,土地租金存入集体账户作为村集体收入用以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等,让集体经济“反哺”于民;临翔区邦东乡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引进有实力、有技术的企业入驻,由企业统一提供鸡种、饲料、技术和销售服务,实现了闲置养鸡场的“复活”,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铺就了一条韧性十足的致富之路。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带领群众共同富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临沧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步,将找准监督发力点,对村集体经济发展和“三资”监管进行精准有效监督,切实守好看牢村集体“家底”,为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方悄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