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经班子研究决定派你代表县纪委县监委到糯良乡南撒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担任第一书记、工作队长”,2019年7月的一天,正在办公室整理材料的李华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李华没有犹豫,开启了他为期两年的驻村生涯。
当时的南撒村还比较贫困。全村下辖6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420户1688人,建档立卡户59户209人。“进村路口旁是学校,沿路到处都是猪圈、牛圈,鸡鸭乱跑,猪粪牛粪随处可见,生活垃圾到处都是。”这是初入村时,南撒村留给李华的第一印象。虽自小跟随母亲在农村教书成长,但初到南撒时,李华还是愣住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竭尽所能帮助南撒村改变村庄风貌,干出个名堂,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
真情换真意,搭起干群关系的连心桥
对于李华同志来说,要想先发展,就要先把广大群众的心暖热,让群众和党员干部一条心。
“李书记,你看这是去年交剩下的烟叶,这么好的叶烟不收,说是指标已完成。”2019年9月15日上午,李华到建档立卡户陈艾砍家走访,陈艾砍指着堆在房子角落的一捆捆烟叶说到。看到这些,李华心生可惜,这些都是烟农的心血啊!他迅速向乡党委、政府反映,通过多方协调,最终,南撒村25户烟农的烟叶由县烟叶公司统一收购,烟农们激动地连声道谢。
“村里入户路目前还有23户属于土路,能不能再想想办法,帮解决一下?”“今年种烟任务下达,烟农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用水无法保障。”“由于近期雨水比较集中,导致部分入村道路塌方”当一件件具体问题摆在眼前时,李华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当基层干部不容易,感受到自身巨大的压力。他既要与乡(村)干部一同整理建档立卡户资料和协商各项具体业务,又要想办法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处理不好,还要面临上级的监督和问责,面对群众殷切期盼的眼神。他顶着压力,一边与乡干部一道入户完善建档立卡户资料,一边与村委会商量解决方案、一边向部门领导汇报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为南撒村争取到水泥20吨、砂石15车,烟地浇灌50管12卷等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南撒村入村道路塌方点清理了,烟农用水解决了,村庄道路也越来越宽敞了,整村人居环境越来越美化,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李书记,晚上路黑,小心别摔了,带上电筒。”“李书记,来了,和我们一起吃饭。”“今天过佤族新年,来和我家一起过年。” 他用心的付出得到了群众认可,“我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就会把你当自家人。”李华如是说。
产业带动,沧源机场第一村初见成效
李华深知,脱贫致富,离不开党支部和党员干部的带头领导,离不开产业的发展。他在驻村帮扶工作期间注重发挥村党支部和党员作用,入村第一天,就带着工作队员一起入组入户摸查情况。结合南撒村自然环境实际,他积极动员和帮扶建档立卡户党员发展经济抓产业,动员发展了5户建档立卡户党员成为种烟大户,就2020年该5户建档立卡户种烟收入高达5万元。
在驻村帮扶工作实践中,李华也发现,南撒村的资源很多,但村集体收入却比较低,仅有的收入就是靠村茶所每年2000元的租赁费,村委会各项支出仅靠每年收取的租赁费和下拨的工作经费维持,自身运转十分困难,更不用说为群众办其他事情。
这样一味的“输血”,解决不了长久问题。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集体富起来,才能更好地为群众办实事。针对这个问题,李华积极与村“两委”商讨,提出老茶园机耕路扩建事宜,通过主动向上级反映,多方协商,积极找项目,最终完成了老茶园6公里机耕路的重新扩建修复;依托老茶园700亩和一个茶所为资源,整体转租给佤山茶厂,茶农以就地务工的形式,参与到老茶园的建设中,提高村集体和农户收入;依托老茶园700亩为基础,套种3000棵本地樱桃,发展特色产业等,这一桩桩实际的操作,进一步增强了村集体和农户自我“造血”能力。
无私奉献,不辱使命勇担当
村庄人居环境的整体提升、老茶园的提质改造、烟叶种植和管护技术的成熟、魔芋种植面积的倍增……这些改变无一不记录着李华忙碌的身影。
作为沧源县纪委县监委派驻的驻村帮扶干部,李华时刻牢记使命担当,以身作则,严格要求。从他入村的第一个工作日开始,他就对村(组)干部讲“你是出于公心做事,还是出于私心做事,不会骗过群众的眼睛”“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群众才会相信你”。
随着一件件与群众切身的小事得到解决,群众对李华从一开始的陌生到熟悉,从质疑到肯定。2020年,李华被评为“优秀驻村干部”,同年12月,南撒村顺利通过了国家脱贫攻坚第三方检查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