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提升对村(社区)巡察实效,是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作出的任务部署。近年来,沧源佤族自治县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巡察重要论述,坚定不移落实政治巡察工作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结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创新战法技法,积极探索开展“汉语+佤语”双语巡察模式,提升巡察的群众认可度、社会参与度、工作辨识度,为对村(社区)巡察取得新成效加力增能。自启动开展十四届县委对村(社区)巡察工作以来,共发现并反馈问题308个,移交问题线索10件,涉及26人,立案3件6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件2人。
建立“双语”融合机制,助力巡察增添新动能。为破解巡察工作中的语言障碍,充分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更好发挥巡察联系群众纽带功能,沧源自治县委积极探索对村巡察方式方法,制定出台了《沧源佤族自治县“双语”巡察实施办法(试行)》,从组织领导、队伍建设、方式方法、协作配合、工作要求等作出具体要求,明确在巡察工作中,巡察组要结合实际运用好“双语”开展巡察工作,做到听民意、纾民困、解民忧,用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助力政治监督扩面增效,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
加大“双语”普及宣传,营造巡察监督新氛围。围绕巡察监督重点制作“汉佤”双语宣传资料,在巡察组驻地、被巡察单位以及自然村组广泛张贴双语公告,在“佤山清风”网站、佤山电视台、“沧源融媒”手机APP上进行大力宣传,并在村村通应急广播上每天进行播报,向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发放“佤汉”双语版宣传单,有效提高群众知晓率,营造人人关注巡察、人人参与巡察的良好氛围。十四届县委巡察以来,共张贴“双语”版巡察公告110余份,电视台“双语”播报28期次,网站、手机APP登刊各4期次,发放宣传单1300余份。
用活“双语”人才队伍,树立巡察用人新导向。加强少数民族巡察干部配备,县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在人员抽调和研究授权时,充分考虑巡察对象实际,每组统筹安排一定比例少数民族干部。巡察组根据巡察干部配备情况,把少数民族语言表达能力强、勤于同群众沟通、善于发现问题的巡察干部合理进行编组,做到每个工作小组至少有1名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巡察干部,同时,邀请县佤文化研究中心对巡察干部进行佤文知识培训,发放“汉佤”双语巡察工作手册60余份,受训60余人次。巡察期间,少数民族巡察干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承担起与群众沟通交流职责,通过巡察谈话、信访接访、入户走访、开展座谈、下沉调研等方式,有效拉近与群众距离,取得了群众的信任,拓宽了解问题的渠道,确保巡察组能了解到真实情况、精准发现问题。在十四届县委对村级党组织开展三轮巡察中,共抽调少数民族干部18人,占总人数的75%。
加大“双语”人才库容,推动巡察协作新融合。将熟悉纪检监察、组织、农业农村、民政、扶贫、信访、审计等业务知识的少数民族干部纳入巡察双语人才库,目前库内少数民族干部47人,占总数52.2%,在对村级党组织开展巡察时,从中抽选干部作为同声翻译参加巡察,为开展基层巡察工作提供强有力保障;积极协调县佤文化研究中心加强对巡察干部佤文知识的培训,对巡察公告、宣传资料等开展佤文翻译,为开展“双语”巡察打牢基础;商请县融媒体中心制作“佤汉”双语版音像资料,充分运用新媒体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在优势互补、工作互促、成果共用上取得新成效。
拓展“双语”运用渠道,提升巡察工作新成效。充分运用网络快捷、便利优势,在县委第三轮巡察中,县委巡察机构积极创建微信双语“二维码”反映问题平台,积极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巡察工作的积极性,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反映问题,强化群众“指尖”监督,实现信访受理“零距离”“秒处理”“快移交”“马上办”,用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需求,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自推行“双语”巡察以来,群众参与率提高了70%,查处违纪违规问题10件,推动解决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人畜饮水、产业发展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26个。(市委第四指导督导组 沧源自治县委巡察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