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镇康县凤尾镇的咖啡园,这里绿意盎然,孕育着丰收的希望。温润的气候与适宜的海拔,为咖啡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颗小小的咖啡豆,成为带动群众增收、推动乡村振兴“金豆子”,在这个产业背后,是一套精准高效、贯穿产业始终的全链条监督体系。
该县将监督的触角首先延伸至田间地头,着力改变过去“凭经验、靠天吃饭”的种植模式。通过“定期巡查+随机抽查”的模式,让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南伞镇、凤尾镇等核心产区,对咖啡的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环节进行全流程指导与监督,从源头上守护咖啡品质。
为了加大经济效益,镇康大力推广“坚果+咖啡”套种模式,在过程中,该县纪委监委成立专项工作组围绕行距控制、水肥管理等关键技术环节开展精准督导,确保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扎实的保障体系,给了凤尾镇小水井村种植户闵太发十足的信心,他将自家咖啡种植规模发展至500亩,成为乡亲们口中的“大赢家”。
“套种后,一亩地能多收250公斤咖啡,算下来产值比单种坚果高出1000多元!咖啡这个产业,种着值!”闵太发喜悦地分享道。
如何确保好政策在执行中不走样、不变形,镇康县建立起“清单化监督+穿透式核查”机制。对于每一笔产业扶持资金,从项目申请、资格审核到资金发放,全过程都有监督跟进,确保真金白银精准、足额地滴灌至每一位咖农手中。
技术培训的实效同样被纳入监督重点,通过仔细核对培训记录、实地回访参训农户,有效杜绝培训“走过场”,确保农户学有所获、学以致用。据统计,该县目前已组织开展各类咖啡种植管理技术培训50余场,覆盖2000余人次,科学种植知晓率因此大幅提升了30%。
实现产业长效发展,离不开常态化的监督网络,镇康积极探索“科技赋能+群众参与”的监督新路径。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的推广应用,让咖农可以随时通过手机,反映技术指导不到位、扶持款项未及时兑付等各类问题。
“我们严格执行‘接诉即办、办结回访’的工作机制。”凤尾镇纪委书记介绍,对于平台上群众反映的每一个问题,镇纪委要求责任部门限时办理、及时反馈。通过这样强有力的监督,扫清产业发展的“绊脚石”,让好政策真正落地生根,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
从田间地头的技术督导,到政策资金的落地核查,再到指尖上的民主监督,镇康县用一套环环相扣、运行高效的全链条监督体系,为小小的咖啡豆注入了巨大的发展动能。(高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