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条河淤塞严重,一到夏天就散发异味,现在水清了、岸绿了,散步时心情都舒畅了!”近日,家住镇康县新城社区的居民王大爷指着焕然一新的河道,对县里开展的清淤疏浚工程连连称赞。这样的变化,得益于镇康县纪委监委立足监督职责,以强有力的政治监督推动全县水域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落地见效。
今年以来,该县纪委监委将河湖清淤疏浚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清单,通过压实责任、全程监督、跟踪问效,助力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宜居环境,赢得群众广泛好评。
镇康县水系发达,境内有18条县级河流、23条乡镇级河流、4个人工湖。然而近年来,部分河道因长期缺乏系统治理,泥沙淤积、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加之沿岸违规种植、垃圾倾倒等现象,不仅威胁行洪安全,更成为群众心头的“生态之痛”。
“河道淤积问题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必须打破‘九龙治水’的僵局。”该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年初,县纪委监委成立专项监督工作组,采取“室组地”联动机制,通过“四不两直”督查、无人机航拍、大数据比对等方式,对全县41条河流开展全覆盖摸排,梳理出淤塞严重、污水直排、监管缺位等具体问题。
在县纪委监委推动下,明确由县水务局牵头,联合生态环境、住建、农业农村等多个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开展清淤疏浚工程,县纪委监委同步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进度清单”监督台账,对推进不力的乡镇主要负责人和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进行提醒谈话,以严明的纪律保障治理工作高效推进。
“清淤产生的污泥去哪了?”面对群众关切的问题,监督组推动职能部门引入环保企业参与淤泥资源化利用,将淤泥经无害化处理后用于园林绿化和路基填筑。在凤尾河段,昔日的黑臭淤泥如今滋养着沿岸的三角梅,实现“变废为宝”。
施工期间,有居民反映机械噪音影响休息。县纪委监委迅速督促施工单位推行“错峰作业”,将高噪音工序安排在白天,并设立“居民监督岗”,邀请沿岸群众代表担任“环境监理”,通过“随手拍”即时反馈问题。这种“群众点题—纪委督题—部门答题”的模式,实现工程建设与民生需求的双向平衡。
“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守护民生福祉。”该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专项监督,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压实主体责任,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