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老学校空了快十年,屋顶漏雨、墙壁开裂,村里每年还得花钱维护,真是‘赔钱货’!但是现在好了,‘赔钱货’变成了‘金饽饽’。”镇康县军赛乡南榨村的老支书提起曾经的闲置校舍一脸笑意。这样的改变,取决于近期他们召开的一场别开生面的村民议事会,这场会议让沉睡多年的老学校重获新生,90多岁的村史“活字典”刘大爷翻开泛黄的捐资助学名单,提议将老校舍改造成文创空间,村务监督委员会同步核算修缮成本和文旅价值,让村民第一次看清,这座“赔钱货”实则是“文化存折”,这场充满泥土味的民主实践,让闲置资源真正成为村民致富的“掌中宝”。
类似的情况在该县并不少见,随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人口外流,不少村集体资产长期闲置,有的荒山荒地因权属不清、投入不足沦为“沉睡资源”,不仅无法产生效益,反而成了村集体的负担。如何让这些“死资源”变成“活资产”?该县纪委监委在调研中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村民参与不足、决策不透明、监督不到位。“资源盘活不能靠干部‘拍脑袋’,必须让村民自己当家作主。”该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道。
“学校改造成活动中心,老人孩子都能用!”“荒山可以种中草药,咱们村土壤适合!”“要是承包出去,收益怎么分?”……在勐捧镇岩子头村的土味农家议事会上,村民们围坐在晒谷场上,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没有华丽的PPT,也没有冗长的报告,有的只是竹簸箕里盛着的花生瓜子,和村民们掏心窝子的“金点子”。
这种“土味十足”的议事方式,正是该县盘活闲置资源的“法宝”。在该县纪委监委推动下,各村以基层党组织为牵引,由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和党员带头,在每个自然村召开“院落会”“田间会”,确保村民全程参与决策。乡(镇)纪委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则化身“清廉眼睛”,对资源评估、项目招标、收益分配等环节全程监督,防止“微腐败”滋生。
“大伙儿的事,就得大伙儿定。”勐捧镇岩子头村村民李大叔笑着说,“以前开会是干部念文件,我们打瞌睡,现在是争着发言,因为每一句话都可能变成真金白银!”
县纪委监委创新推行“晒谷筛”工作法,通过层层筛选精准聚焦问题,广泛吸纳村民务实建议,显著提升了议事效率。在小落水景区改造过程中,这一机制发挥了关键作用。针对村民对资金使用的疑虑,村务监督委员会立即公开账目明细,并邀请村民代表全程参与物资采购。在改造方案制定时,充分采纳村民意见,将闲置校舍改造成功能完善的游客服务中心,同时成立村级旅游合作社,让村民通过分红共享发展红利。
“资源就像算盘上的珠子,放着不动就毫无价值,只有拨动起来,才能算清乡村振兴这笔大账。”该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广这一创新模式,通过强化监督与汇聚民智的双轮驱动,谱写共同富裕的新篇章。(高 燕 罗鸿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