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廉政广角 >> 清风文苑
【清风文苑】​奶奶的节气歌
发布日期:2021-10-25 09:53:49    信息来源:永德

我的奶奶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因为生在旧社会,奶奶没有上过一天学堂,但是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奶奶,从来没有把二十四节气日期记错过。在农村,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过后,一年的农业生产也就随着二十四节气而展开,小时候奶奶教给我的二十四节气歌还常在心头。

长大了我走进学校,学了二十四节气歌,才知道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衣食农事,依气候而作,随岁月流转,它是大自然说给我们听的语言,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倾听。二十四节气蕴藏着中国人洞察天地的智慧,蕴含着生存智慧与生活哲学,是先人立身处世的生活方式,是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极具个性的科学和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公元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阳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十五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三百六十度,共经历二十四个节气,每月二个。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基本固定,上半年在六日,二十一日;下半年在八日,二十三日,前后不差一至二天。2000年来就一直在国计民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十四节气既是国家行政的时间准绳,也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的风向标,而其中蕴含的尊重自然、效法自然、爱护自然、利用自然、扶助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可持续发展遭遇危机的当下,凸显出普遍意义和共享价值。

2006年,农历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和2014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等又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老师教给我们的二十四节气歌,说的是农历的24个节气。而我的奶奶,是用这样朴素的语言教我认识二十四节气的:“一月小寒连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小暑和大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和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的轮回中,奶奶的二十四节气歌回味悠长。

二十四节气之春之生:“立春:春牛哈口气,有点热乎气。”意思是春回大地,人们感到了春天的温暖气息。

“春分:春分昼夜平,稻谷要下田。”在我们老家,春分时节是要将稻谷下田“撤春分秧苗”,一年的春耕拉开了帷幕。

“清明:清明时节,雨在树梢上歇。”说的是清明节气开始降雨,雨水一来,家乡的茶叶就疯狂生长,价格也就下跌了,所以,采茶的姑娘们在清明节前要抓紧时间抢节令采摘春茶,才能采到价高质优的“明前茶”。

 二十四节气之夏之长:“立夏:立夏不下雨,犁头犁板高挂起;小满:小满不满,芒种不管。”说的是夏天到来了,立夏就应该下雨了,如果立夏和小满都还不下雨,那就耽误农时了,降雨量不足,忙收忙种就会受到影响。

二十四节气之秋之收:秋天来到,农村家家忙着秋收,小春作物小麦、蚕豆也要种下,即秋收秋种。“处暑甜荞白露菜,秋分麦子寒露豆。” 

二十四节气之冬之藏:寒冷的冬天到了,人们忙着准备过冬的衣物、食物了,过了冬至节,年味渐渐浓了,小孩子们也帮着大人们拾柴火,打扫房屋,舂着糯米糍粑,犒劳着辛苦了一年的家人,“冬至节,糍粑蘸蜜两头曳。”小孩子们用烤好的糯米糍粑蘸着蜂蜜吃,温暖而幸福的时光里,新年的脚步就快到来了。(张进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