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心系民生冷暖、胸怀万家忧乐,“人民”永远是一个念兹在兹的主题。笔者认为,党员干部要始终以“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情怀,用好“望闻问切”四步工作法,对群众的困难问题精准把脉,对症施策,切实解决群众的操心事和烦心事。
“望”民情,摸准摸实基层实情。 中医的“望诊”主要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政策为线,群众是针,做好基层的群众工作更要如此,要切实把“望”贯穿于为民办实事的全过程,眼睛向下,到基层一线、改革一线、发展一线去观察实况;多到群众家中揭揭锅盖、多到田间地头拉拉家常、多到生产车间问问情况,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体会群众疾苦和期盼,用一双“慧眼”对基层情况进行“察言观色”。要坚持好的差的都要看,少看“庭前”,多看“屋后”,少看“窗口”,多看“角落”,全面真实地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摸清百姓的生活所需,找准问题的真正症结,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永不停歇的姿态擦亮为民造福的时代底色。
“闻”民声,聆听基层群众心声。 中医的“闻诊”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人民群众就像党和国家肌体的器官和细胞,是检验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虚实寒热”的“晴雨表”。所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如果只从汇报材料中看、从别人描述中听、从自己脑海中想,所得到的社情民意信息必然失真,党员干部要在倾听建议“闻”呼声上“较较真”,用心融入群众中去,拜群众为师,多同群众交流交谈,倾听群众的呼声,体察群众的心声,了解群众的工作生活现状,从群众的好经验、好方法中源源不断地获取“锦囊妙计”,找寻破解发展难题的好办法和新举措。要在开展重大工作、做重要决策前,把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让群众发表意见、畅所欲言,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
“问”民意,掌握群众困难问题。 中医的“问诊”是指询问症状,通过“问诊”了解病史与家族史、起病原因,发病经过及治疗过程,主要痛苦所在、自觉症状、饮食喜恶等情况作出病情判断。“问需于民”是一种工作态度,就是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群众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到哪里去。要发挥群众首创精神,让群众提建议、当参谋,确保每项决策的执行、每项工作的落实都顺应民心民意。要做好服务群众工作,需要兼备“同理心”和“共情力”,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听民意、察民情、解民忧,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以同行者的身份而非俯视者的姿态看待群众问题、倾听群众心声,做人民群众的“发声站”和“靠山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切”民生,真抓实干开好良方。 中医的“切诊”又称诊脉,是医者通过把脉的方式,根据患者脉象变化最终确定病因的过程,最终目的是精准药方、药到病除。党员干部要办好民生小事,需要精准把脉、切中要害,精准施策、靶向治疗,确保措施“切”实可行。要不怕困难、迎难而上,想方设法在破解群众遇到的“老大难”问题上“动真格”“出实招”,秉持“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理念,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一项一项攻坚、一项一项落实,做到“不破难题不收手、不见成效不收兵”。要从实际出发,发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确保干一件、成一件。要缩短办事时限、提高办事效率,做到不推不拖、有条不紊,对于能立马办理的群众难题要为群众立即办理、当面解决;对于一时不能解决的群众难题,不能一味求快,要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决心和毅力,把事办好、办到位,杜绝“重量不重质”的问题。(李顺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