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廉政广角 >> 观点评论
【观点评论】党员干部莫让过节变成“过劫”
发布日期:2021-09-23 16:53:42    信息来源:镇康

一直以来,中秋节是国人生活中至关重要的节日,饱含着浓郁的节日“情结”,在这个关键的时间点,严防“节日腐败”虽是老调,却也是常谈常新。因为,每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往往成为“节日病”的易发高发时段。笔者认为,党员干部要过好节,就要有三个“情结”,才能使节日期间工作“圆满”、生活“圆满”。

党员干部要有真抓实干“情结”。节假日的意义之一,在于让人在紧张工作之余能够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以便更好地工作。然而临近节假日时,有些党员干部在其岗不履职,玩兴十足,甚至提前预演假日精彩,难以进入工作状态。上班迟到,上班时间在不在状态,看似是小事小节,实则反映出一个人乃至一个单位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疫情防控、国家卫生乡镇创建、“三个示范区”建设等各项重点工作聚集,工作任务重,党员干部要坚决杜绝松懈拖沓、有事不干的“节日综合症”。要切实把握好工作节奏,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饱满的工作热情,把岗位当“战位”,职务当“服务”,不仅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也要有本事,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不断学习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全面提高执行力。要立足本职工作岗位,充分认识自身肩负的责任,真抓实干,扑下身子一竿子抓落实、抓到底。

党员干部要有为民办事“情结”。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充裕,人们的精神情感需求随之提升。而越到节假日,个体对于外界情感需求越为强烈。党和政府的温暖在哪里?社会大家庭的温度怎么样?人们在过节的时候感受最深、最真。开展走访慰问活动,要“慰”出真情,要带着细心和真心贴近群众,倾听群众呼声,解决实际问题,既坐得了小板凳,也喝得了大碗茶,在与走访慰问对象交流的时候,应该多讲一些群众听得懂的话,少讲一些“官话“套话”。同时,要“问”出真需,党员干部要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实招硬招,妥善解决好基层最低生活保障。对特殊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进行帮扶和指导,通过“手把手”的方式指导生产、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创业。把就业、种植、养殖技术等惠民政策服务送到“家家户户”和“田间地头”。

党员干部要有清正廉洁“情结”。从近年来通报的作风问题典型案例看,一些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不少就始于节日期间所谓的“人情往来”“盛情难却”。“就收这一次,算不了什么”“过节难免要意思意思,就这一点何必那么认真”,这些人往往正是因为没能守住“这一次”“这一点”,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一发而不可收直到身陷囹圄。“不以恶小而为之”,思想的口子一旦打开,那就可能一泻千里。党员干部不论职务大小,都要努力做到慎独、慎初、慎微。面对节日期间“交流感情”“答谢饭局”等形形色色糖衣炮弹,党员干部一定要敢于大声说“不”,果断拒绝“第一次”,坚决做到不收非分之礼,不吃不明之宴,不接非分之财,不进是非之地,时刻防止“人情腐败”等陷阱。

“一人不廉,全家不圆”。身为党员干部,我们唯有在任何时候都守得住清廉之本,把清爽过节内化为自觉行动,才能在“清欢”中度过一个廉洁、团圆的中秋夜晚。(李顺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