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塑造人的品格,约束人的行为。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从古至今,家风与廉政一直如影随形,不可分离。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在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中,家风建设至关重要。良好的家风是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而不正家风是党员领导干部贪污受贿的重要原因。良好家风建设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家风教育有利于家庭成员清醒认识腐败的危害
腐败不是今日之中国独有,而是古今中外之痼疾,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如何防止家庭成员腐败,领导干部要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育家庭成员自食其力、艰苦奋斗;为人正直清白、处事公平公正;戒骄戒躁、清廉自守;以廉为安、以廉为乐。将廉洁思想普遍化、廉洁行为规范化、廉洁作风生活化,要带头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通过多形式的教育,让家庭成员认识到腐败不但自毁前程,还累及家人,更贻误党的事业,使家庭成员在良好家风中认识到贪污腐败的危害,在家庭里达成一种腐败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共识,从而不敢腐败,远离腐败。
二、家风教育有利于家庭成员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
家庭是每个人停留时间最多的地方,家庭成员共同生活在一屋下,朝夕相处,彼此洞悉对方的行为处事。如果领导干部的家风好,崇尚正义、清廉,当他行走在腐败的边缘时,如果家人对其进行大胆的监督、善意的提醒、真诚的帮助,就可能会让他幡然醒悟、悬崖勒马,自觉抵御歪风邪气。反之,如果家庭成员打着领导干部的旗号谋取私利,领导干部如果及时对家庭成员进行监督和管理,对其不正之风进行批评,对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制止,就会防止家庭成员一步步走向深渊。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监督、相互勉励,做到抵制诱惑、遏制贪念、不贪不腐、力戒骄奢。良好家风可以使党员干部“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对于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从严治党建设将起到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党员干部的家风搞好了,能够带动影响亲戚朋友、周围近邻家风的好转,从而促进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
三、家风教育有利于家庭成员遏制贪恋的萌芽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家庭建设、家族发展的民族,而家族发展的历史脉络就是家风。优良家风能够让家庭成员及早认知生命生活的内在真谛,懂得人生的真正要义和价值旨归在于奉献与感恩,从而培育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而一个拥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家庭,腐败就没有孳生的土壤,更没有繁衍的可能,即使有一些想腐的倾向,也会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家风不正会对党风廉政建设带来消极影响。党员领导干部及其家属在社会上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我党和干部队伍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和地位。对党员领导干部而言,良好家风既能砥砺前行,又可以抵御贪腐。家风不仅仅关系到一家之幸福,更关系到党风、政风、社风。家风坏则易腐败。我国查处的贪污腐败案,多数与家族犯罪有关。家风不正、家教不严,家属亲属相互消极影响、不正家风恶性循环。最后不仅一人坠入深渊,更形成了可怕的腐败链条,造成家族犯罪,严重破坏了党的形象,影响着党风政风,成为搞好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严重障碍。
四、以家风教育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的对策建议
党员领导干部要特别重视家风建设,在家风建设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修身、立德、齐家、治家,以良好的家风建设助推党风廉政建设。
修身立德,增强党性修养。修身立德就是要求党员干部要将“严以修身”放在首位,党的十九大要求:“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党员首先要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政治理论水平,不断提升政治觉悟和执政能力,提高党性自觉和行动自觉。同时,加强作风修养,重视作风建设。廉以修身、俭以治家,以良好的家风推进党风政风社风建设。
完善家风建设机制,提高家风建设重视度。党员干部要将家风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要将家风建设制度化,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保障。建立家庭财产申报制度、不动产登记制度、婚姻登记制度等。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使得廉洁家风建设能够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党员干部树立良好家风的意识以及对廉政建设的重视度。党员干部树立良好家风意识有利于指导领导干部实际工作,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此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的进程。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家风建设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从家风角度切入,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家庭成员的高尚品德。家风是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源头和起点,是家庭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建设良好家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培养社会良好风气,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正能量的土壤。(李红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