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廉政教育 >> 警示教育
历史长河 思想星空(一)
发布日期:2016-06-01 07:30:00    信息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中华先哲

  老子:春秋时代思想家。老子著有《道德经》五千言,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而老子正是最早提出“道”的观念的人。“无为”是《道德经》所倡导的中心思想,所谓“无为”即是心不沉溺于任一外在事物。《道德经》还包括丰富的治国思想,其所提出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极高的治理境界。

  孔子: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将孔子的言行汇编为《论语》一书。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奠定了中华文明以追求道德为终极关怀的思想基础。“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他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孔子还是私家讲学的先驱者,他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庄子:战国时代思想家,他的学说被认为是先秦道家学说中最成熟者。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庄子》一书,该书在道教兴起后被奉为《南华真经》。庄子主张“自然”,他认为唯有在不受外界压力的情况下,人性方能得到自由的发展。庄子否定认知的意义,对儒家大讲仁义道德多有批评,但其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塑造却有重要的影响。

  孟子:战国时代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孟子》一书,他主张人性本善,人先天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分别是礼义廉耻的四端。孟子将“仁”扩大为“仁政”的政治哲学观念,孟子深信君王只要行仁政就能得民心,而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君民关系上,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理念。

  荀子:战国时代思想家,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荀子》一书。与孟子不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可以通过后天的人为努力,逐步做到去恶为善,因此荀子特别重视教化与学习的过程。荀子的学说对法家有很大的影响,韩非子即是荀子的学生。荀子的学说在古代长期受到儒家正统的批评,但荀子的学说对中国的制度文化有深远影响。

  韩非子:战国时代思想家,法家学派集大成者。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韩非子》一书。韩非子的思想来源较为复杂,他曾拜荀子为师,但又明显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响。韩非子将此前的法家思想家提出的法、术、势结合起来了,所谓法即法律制度,术即统御之术,势即时机形势。

  董仲舒:西汉思想家,公羊学派代表人物。《春秋公羊传》是解释《春秋》这部经书的传,它注重发挥《春秋》中的微言大义。董仲舒所著《春秋繁露》是公羊学派的经典,它为汉代的“大一统”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理论解释。董仲舒认为天与人是可以互相感应的,人间的秩序应当遵循“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人间失序将招致上天降祸。董仲舒对天人关系的独特观点,造成了宇宙论儒学在汉代的泛滥。

  王充:东汉思想家,代表作品为《论衡》。王充的许多观点都是针对当时极为流行的宇宙论儒学提出的,他不赞同天人感应论,认为“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他还提出“人死不为鬼”以反对鬼神迷信,他用“气”来说明人与万物的生死,“阴阳之气,凝而为人,年终寿尽,死还为气”。

  何晏:三国时期魏国思想家,魏晋玄学的重要代表。他的主要著作是已经散佚的《论语集解》。该书汇集了一些汉儒对《论语》的解释及何晏本人的一百多条注解。何晏注解的最大特点是援老释儒,他认为“无”是天地万物的根本,也是“道”的本体。何晏的这种思想被称为“贵无论”。

  王弼:三国时期魏国思想家,魏晋玄学的重要代表。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周易注》《老子注》《论语释疑》等。与何晏一样,他在诠释儒家经典时,亦经常使用道家的观念。他也赞同“贵无论”,认为“有”生于“无”,“无”是“道”的名称,是天地万物的根本,而“无为”是最高的道德价值。王弼的理论建构方法将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与道德的实践规范分开论证,这为日后宋明理学的形成准备了前提。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作为文学家的韩愈,他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主张“文以载道”,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作为思想家的韩愈,面对佛教义理大行天下、儒家思想转而沉寂的时势,他旗帜鲜明提出崇儒抑佛,主张恢复文武周公传承给孔子、孔子又传承给孟子的儒家正统。韩愈的思想为儒学在宋代的复兴指引了方向。

  周敦颐:北宋思想家。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太极图说》《通书》等,被尊为宋代理学的宗师。《太极图说》重新建构了儒家的宇宙论,它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动而阴阳生,阴阳结合五行生出天地万物,人是天地万物的精华,圣人确立了中正仁义之道,而圣人是可学的,士人只要去除欲望修养道德就可以成圣。

  程颢:北宋思想家,与其弟程颐并称为“二程”。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定性书》《识仁篇》等。程颢的学说强调“仁”是人与天地的相通之点。他认为“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

  程颐:北宋思想家,与其兄程颢并称为“二程”。程氏兄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样,而是存在区别的。程朱理学中的“程”更多地指向程颐。程颐提出“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他认为每一个具体事物的理都体现了天理,因此在修养道德的方法论方面,他提出了“穷理尽性”。

  朱熹:南宋思想家,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著述甚多,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朱子家礼》等,他还与吕祖谦合作编纂了《近思录》,钱穆认为“后人治宋代理学,无不首读《近思录》”。朱熹的门人将朱子日常对话编为《朱子语类》一书,此书也是研究朱熹思想的重要著作。“理”是朱熹理论的核心概念,在宇宙论上,他认为理在气先,理是形而上的道,气是形而下的器,气有清浊之分,因此人有贤愚之别。在修养功夫论上,他提出要冥想纯粹的天理世界,要“格物致知”,研究万事万物的理,以体会蕴含其中的天理。朱熹的思想在宋代以后长期成为官方哲学。

  陆九渊:南宋思想家,心学的开创者。他的文字后来结集为《象山全集》。陆九渊与朱熹是同时代人,他们曾于公元1175年在江西铅山的鹅湖寺辩论,史称“鹅湖之会”。与程朱理学主张“性即理”不同,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他曾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他反对朱熹读书穷理的功夫论,认为“格物”即是体认本心、发明本心。

  王守仁:明代思想家,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的主要著作包括《传习录》,他的文字后来结集为《王文成公全书》。王守仁晚年将自己的学说归纳为四句话,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认为天理就是“吾心之良知”,“致知”即是“致良知”,将人人都有的善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他的学说强调“知行合一”,知善而不行善等于未知。王守仁的学说是对明代已经僵化的程朱理学的挑战,开启了明末思想解放的潮流。

  李贽:明代思想家、文学批评家。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初潭集》《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他还评点过《西厢记》《水浒传》等文学作品。李贽深受王守仁门人王艮开创的泰州学派的思想影响,他推崇“绝假纯真”的童心,直指理学的教条化是童心丧失的原因。他还反对专制主义,反对厚古薄今,他的思想带有非理性主义的倾向。

  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著作甚多,包括《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定》等。黄宗羲反对程朱理学将理气两分、理先于气,认为理气是浑然一体的,“理为气之理,无气则无理”。他深受王守仁心学的影响,认为“盈天地皆心也,变化不测,不能不万殊”,要求从体验心的万殊了解心的本体。《明夷待访录》集中体现了黄宗羲的政治思想,包括限制君主权力,重视万民忧乐等。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历史学家。顾炎武的作品包括《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他涉及的学术领域十分广泛,他倡导学以致用,注重实地调查,以正古书之误。顾炎武开清代考据学之风,对后世影响很深。顾炎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教人宗旨,认为一个人“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

  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历史学家。他的主要作品包括《读通鉴论》《宋论》《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等。他推崇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学说,他通过注张载的《正蒙》来阐述其独特的气论哲学。他认为物质性的“气”是第一性的,“气者,理之依也”。在历史观上,他反对退步史观或循环史观,而持进步史观。在修养论上,他特别强调“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私欲除净,公正的天理才能流行。

  林则徐:鸦片战争时期的民族英雄,政治改革家。在禁烟过程中曾派人搜集和翻译外文书报,了解西方社会,主持编成《四洲志》和《华事夷言》,反对“罢各国通商”之说,主张区别对待外商,开创了研究西方的风气。

  魏源:早年潜心于王阳明心学。后从经学家刘逢禄学《公羊春秋》,注重经世致用之学,与龚自珍同为注重通经致用的今文学派代表人物。坚持“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的原则,反对理学家的“心性迂谈”。

  严复: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译有《天演论》等。提倡西学的“即物实测”,反对旧学之“心成之说”。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等介绍到中国。

  康有为:晚清思想家,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我史》《广艺舟双楫》等。康有为深受公羊学影响,发挥公羊学中孔子改制思想,认为历史是由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依次发展的,以此作为维新变法的根据。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制、提倡权力制衡、实行地方自治等,在维新变法失败后,成为保皇派的代表。

  梁启超:晚清思想家、历史学家,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他曾拜康有为为师,参与维新变法。他认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他呼吁一个少年中国的出现,寄望“少年强则国强”,倡导“文界革命”以开启民智。他还倡导历史进化论,提出建设中国新史学的构想。

  孙中山: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提出“知难行易”说,主张“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接近能动的反映论。强调民生问题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主张“社会互助论”。主要著作有《孙文学说》《三民主义》《军人精神教育》《知难行易》等。

  陈独秀:“五四”时期启蒙思想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15年主编《新青年》。1918年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民主和科学,宣传马克思主义。明确提出“唯物的历史观,是我们的根本理想”。主要著述编入《独秀文存》。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在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其伟大历史意义,连续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鲁迅: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评价他:“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他强调斗争和革命在社会进化中的作用,提出“尊个性而张精神”。后期跃进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用唯物史观阐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郭沫若: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通过甲骨、金文等古代文字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1930年出版论文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论证了我国古代社会符合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驳斥了马克思主义不适用于中国的论点。

  李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著作有《马克思还原》《现代社会学》《社会学大纲》,主编《唯物辩证法大纲》等。

  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家,1934年发表《大众哲学》,传播马克思主义,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起过启蒙作用。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宣传和教育工作。主要著作有《大众哲学》《思想方法论》《哲学与生活》《辩证唯物主义纲要》等。

  翦伯赞: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主要著作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中国史论集》《历史问题论丛》等,并主编了《中国史纲要》。

  范文澜:著名史学家。长期从事中国历史研究,为创立我国马克思主义新史学、开创历史科学研究的新路径做出了贡献,在经学领域亦有造诣,肯定“六经皆史”。著作有《正史考略》《群经概论》《文心雕龙注》《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范文澜史学论文集》等。

  吕振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中国历史。主要著作有《关于中国社会史的诸问题》《中国历史讲稿》等。

  马寅初: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一生专著颇丰,在中国经济、教育、人口等方面有很大贡献,有当代“中国人口学第一人”之誉。主要著作有《我的经济理念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新人口论》《马寅初经济论文集》等。

  费孝通: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主要著作有《文化论》《人文类型》《乡土中国》《生育社会》等。

  钱钟书: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他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都卓有成就,特别是在科学地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和有选择地借鉴外来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主要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编》《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围城》等。(陈彧之 李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