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廉政教育 >> 廉政文化
诗词典故中的伦理文化
发布日期:2017-02-14 07:30:00    信息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中华文化是伦理文化,我们的先贤制礼作乐,社会教化同国家治理结合,形成崇德重礼的德治思想。那么,到底什么是礼乐伦理,伦理在我们的文化中为何如此重要?让我们一起聆听那穿越历史、照耀千古的圣人之言,领略我们民族内涵丰富、意韵深远的伦理文化。

1、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象传》

《周易》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国哲学专著,《象传》则是从卦象来阐释社会伦理道德意义并解释爻辞的意义。“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君子要同大地一样有负载万物的宽厚美德。中华文化是重道崇德的文化,“厚德载物”成为历代中国人伟大的人格理想。

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这句话出自《论语》。在这里,北辰是北极星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当政者应该实行德治,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其它的星辰便会自行在其周围旋转运行。这句话强调,“德”是政治稳定、国家昌盛、天下太平的基石。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在义与利孰先孰后、孰轻孰重、孰为本孰为末的问题上,儒家“重义轻利”,主张“义以为质”、“义以为上”,提倡“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先义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以私废公”。

4、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论语·里仁》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孔子和他的学生在一起。孔子说:“曾参啊,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的观念。”曾子说:“是。”孔子走出去以后,别的学生便问曾子道:“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啊?”曾子说:“他老人家的学说,只是忠和恕罢了。”所谓忠,朱熹解释道:“尽己之谓忠”。自己在什么岗位上,就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尽心尽力,把自己分内的事负责做好,这就做到了“忠”。

5、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广要道》

这句话强调了乐对于人文教化的重要性。想要转移社会风气,改变民间习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仁义礼乐是治理国家的具体手段。礼乐教化树立,则奸邪都会停止;礼乐教化废弛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禁止。

6、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孝经·三才》

《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相传是孔子和其弟子所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所谓孝,就是上天的规范,大地的准则,人的最根本的品行,是正确而不可改变的道理,民众以此为法则。正所谓“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在传统伦理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自明。

7、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

《管子》相传为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管仲所作。《管子》上说,礼义廉耻是一个国家的根本道德伦理,如果礼义廉耻不能得到推行,国家就会有动乱、灭亡的危险。后人将“四维”加上“孝悌忠信”,四维变成了“八维”,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就是中华文化的DNA。

8、礼也者,理也。——《礼记·仲尼燕居》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这句话的意思是,礼就是合于道德理性的规定。对于个人修身而言,“礼,身之干也”,礼,就像一棵树的树干一样,“不学礼无以立”。对于治国而言,“礼,政之舆”,如果一个好的政治理念要在国家推行,就要靠礼。

9、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董仲舒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是儒学史上一个重要人物。他提出了“五常”的观念,即仁、义、礼、智、信。“五常”极大地丰富了人伦关系的道德内涵,将人伦的自然性加以社会化和道德化,成为中华文化深厚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