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中有这样一则: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寿而喜欢,另一方面又因其高寿而有所恐惧。
这一则写的是孝,描绘了孝子的心情。钱穆说,“惟其忧乐之情深,故喜惧之心笃”。喜的是父母长寿,怕的是来日无多,两种感情交织,不分先后,一时间让子女百感交集。
百善孝为先。孝之一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论语》中也多次提到孝,孔子曾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在孔子的年代,交通不便,音讯难达。无论是出去游学还是去做官,都是要长时间在外的,因此孔子此言是说父母健在之时,最好不要远游,一是为了不使父母担忧,二是为了在父母需要帮助时能及时出现。但他并不反对出去游学、游宦,只要“游必有方”。这是出于对父母的孝、爱、关心。
这则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其实也一样,都是对父母的关心爱护和尊敬。孝,是仁的一种,是仁的最基本要求。“仁者爱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爱,哪里谈得上仁呢?如果对父母都有私心、都怀着自私之心,那么即使其行为并没有表现出不孝或者说无违孝道,也是不孝的。因为孝在内心,从心而发,显示表情、行为上。古语有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正是说孝子对待父母时会因内心的爱敬而反映在容色上。
孝心也即仁心。能对别人有爱心、同情心、能去关切、照顾,这可以说是人类情感宝贵一部分。从孝再引申开去讲,爱父母才会爱人人,由此才能达到仁。这大概是孔子的未尽之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