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廉政教育 >> 勤廉风采
【勤廉风采】勤政清廉的知事张肇兴
发布日期:2022-05-24 17:14:16    信息来源:云县

明清时期,为了整顿吏治,提倡廉政,时尚流传着这样一句做官格言:“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明,廉则威”,这句格言此后一直也被称作“官箴”。在云县历史上,就有这样一位官员,因为公正廉明、勤政为民,两袖清风,一百多年来一直被云县人民称颂。他就是民国初期云县知事张肇兴。

张肇兴,字景中,1872年生,大理太和县人,1900年在科举考试中夺得光绪庚子科乡试第一名(解元),后来到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宏文学院师范班。回国后先后到云南优级师范学校、省立大理第二中学任教。后来被派到富民县任知事,1914年下半年被调到云县任县知事,是民国时期云县的第四任知事。

民国以前的云县被称作云州,辛亥革命以后,于1913年7月19日才奉命改为云县。民国初期的云县,可以说是民贫县弱,经济停滞不前,社会治安混乱,文物古迹被大量破坏或损毁,官吏无所作为,贪污腐败,张肇兴的前任知事段名良就是因为贪污被民众告发而离职。到云县后,他积极调查了解当地的民俗民风,研究云县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状况。着手兴利除弊,整治吏治和社会治安,打击匪盗和不法商贩,修建了全县的交通道路和桥梁,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建粮仓,平抑物价;关注民生,崇尚礼仪;重视教育工作,注重弘扬云县历史民俗文化。

在他到任之初,看到县城内机关和居民饮水困难,富裕人家在院内打一口深井还能勉强应付,普通百姓就只能到河边沙窝里担水,既不卫生又浪费大量的劳动力;一旦雨季发洪水,普通百姓就连水都喝不上。他亲自带人到县城附近的山上查看,最后筹集资金,组织人力,从云县和顺宁县交界处的界牌村箐里取水,开凿沟渠,从数公里外将清泉引至城内。通水之日,清泉沿着街道而下,城内居民欢呼庆祝,欢喜之情难以言表。为了纪念告别了缺水的历史,县城居民也把古时的土锅街一带改为秀水沟。

张肇兴在云县期间所做的另一件最得民心的事,是建造庆云桥。在他到任时南河上没有桥梁,每年夏季浮桥都被洪水冲走,严重影响了两岸人员的交往和通行,两岸民众苦不堪言,于是他决定下决心建造南河桥。他通过多次实地查看,反复论证,千方百计筹得公款1000银元,自己捐银500元,并规定普通百姓每户出工投劳不得少于三天,富户可以通过捐银出力,共同参与建桥。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工程浩大、雄伟壮观、设计寿命为500年的庆云桥终于在南河上修建成功。

在两年多的任期内,他举全县之力,甚至变卖家产,捐出俸禄,加强对县城的建设,新建了节孝祠、东门云章楼和北栅子门的明德门,重新修建了云县文庙、武庙、观音阁、三清殿、广佛寺等历史文化设施。他重视和兴办文化教育,提倡新文化、新思想,在全县范围内建成多所学校,在节孝祠内成立了云县第一所女子学校,成立了文学社“鸣琴社”,并经常亲自赋诗授课。

张肇兴是云县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勤政为民和清正廉洁的好官,百年后的今天,云县人民还一直记得他。在他离开云县时,成千上万的云县民众手持香炉和鲜花,扶老携幼沿街为他饯行,与他含泪告别;张肇兴则在每个民众香炉中放上铜钱一枚,以示感谢。

1919年张肇兴病逝在维西任上,年仅47岁。由于生前清正廉洁,节约简朴,两袖清风,没有任何积蓄,为了公事无暇照顾家庭,两个儿子因贫病相继夭折。在他去世后,只留下一个遗腹子。云县人民感激他、怀念他,有人到大理看望他的妻儿,才发觉家里仅有老屋三间,薄田两亩,孤儿寡母生活贫困潦倒;张肇兴的孤坟三尺立于乱石杂草间,令人伤感心酸。云县人民将庆云桥北岸的亭子改为清官祠,在亭子内塑起他的像。并在每年农历的3月28日城隍节这一天,县城绅士、官员和居民都会来到清官祠祭拜,缅怀他的功绩。(孟锡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