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廉政教育 >> 勤廉风采
【老支书的清廉小故事】公私分明的村里“当家人”
发布日期:2022-01-19 15:50:29    信息来源:沧源

“我们公坎村有一个‘实在人’‘好当家’……”走进班洪乡公坎村,耳边时不时会传来村民们这样的赞许声。被大家如此评价的人,其实就是村里的老支书王三贵。

王三贵生于1943年7月,197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8岁那年,他担任了公坎村支部书记,成了村里的“当家人”。有一天,村里因开展工作需要,处理后勤事务的人手不够,王三贵便喊来自己的妹妹到村上帮忙做饭,之后的一天,工作人员发现村里的大米少了一袋,就向三贵支书报告。因之前从未发生过这样的情况,引起了三贵的警觉。晚上,三贵去妹妹的婆家串门时,在其家看到了熟悉的米袋子,顿时就明白了其中原委。他当即把妹妹叫来,斥责道:“这是村里的大米,公家的东西,你赶紧给我还回去!”妹妹反问他:“我家这么困难,村里有好几袋米,我只是拿了一袋,不会怎样吧?”三贵黑脸道:“公就是公、私就是私,不属于你自己的东西,就是再穷再困难,一分都不能吃、不能碰。你这样要是让群众知道了,我永远都会背上骂名的”。最终,在三贵的耐心教育和批评劝导下,妹妹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很快便把那袋米还了回去并向村干部们诚恳道歉。

三贵支书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做人不能太贪心,不能什么都想要,什么都去要”,他深知作为村干部,必须带头做到清正廉洁,涵养清正作风,管好亲戚朋友,做到公私分明。只有其身正,才能让群众信服,才能凝聚力量,才能带领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就是三贵支书的清廉小故事,公私分明,管好家人,不让家人利用自己的权力影响去享受特殊待遇,决不纵容身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李春林 方悄悄)